警惕地方债务黑洞


  7月22日,张曙光在分析中国第二季度宏观经济状况时表示 。“目前最大的问题既不是预算收入的过快增长,也不是预算外收入的混乱,而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黑洞。” 

  地方债务,规模多大?张曙光说,“信息不明,数字混乱”。他解释,2009年5月曾有信息透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3800家,其中70%以上是县区级政府的平台公司,负债总额5.26万亿,比2008年初的1.7万亿元增加了2倍多,其中85%来自银行贷款。2009年银监会透露,全国省、市、区及其以下各级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8221家,其中县级政府平台公司4907家,银行对这些平台公司授信总额达8.8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5.56万亿元。最近央行和银监会又披露,地方债务达7.6万亿元。此外,有人估计,2009年末,地方政府债务达1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3倍,约占GDP的三分之一,甚至还有人在内部透露,地方债务总额与GDP相当。

  由于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虽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以及中央的转移支付增长很快,均无法满足地方发展经济和创造政绩的需要。从2008年起,开始实行中央代地方发债,当年发债2000亿元,今年准备再发2000亿元,由于规模有限,杯水车薪。于是地方债务迅速膨胀。

  张曙光认为,当下地方债务的风险在于其隐蔽性。地方债务在举债前没有债信评估,没有审批程序,没有偿债安排,没有责任承担,只凭地方长官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空头承诺,就几亿、几十亿、几百亿地举债和放贷。

  他认为,作为发债主体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都是地方政府独资或者控股的地方国有企业,很多都是地方行政首长、财政局长或者相当级别的官员出任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它们的资本金或者以财政拨款,或者以土地储备注入,以地价作为融资保障,或者以股权投资。这种官办的平台公司以企业的面目出现于投融资市场,但其行为方式则是行政运作的方式,不仅是金融改革的倒退,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扭曲。

  张曙光还表示,地方债务还款安排无保障、无着落。从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安排来看,很多是以土地资产作为抵押贷款的,其债务清偿取决于土地价值的升降和贷款时的土地估值。通常,金融机构都是以土地价值的70%作为抵押进行放贷的,以央行和银监会最新披露的债务7.6万亿元和2009年土地出让金1.5亿元计算,还本需要5年,加上利息,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土地价格下跌,地方的债务负担将会更加沉重。

  怎样化解金融风险?张曙光表示,目前有三条路可选:一是由中央财政兜底还债;二是国有资产变现偿债;三是货币的财政发行,这等于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让全体公民承担地方债务,“这是最有可能采用的办法”。

  张曙光建议,既然省、市、区是一级独立财政,不仅财权和事权要匹配,而且要给其独立的发债权。在他看来,中央代地方发债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只能使问题更加扭曲,而让地方独立发债,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债务机制和操作程序,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发债前的资信评估,政府有关方面的权限安排,信息披露机制,发行和流通的程序设计,抵押和担保安排,相关人员的责任,债务清偿和破产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