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初升的中西新能源技术竞争


Thomas Hout

西方间的竞争常常用“零和博奕”(zero-sum game)来形容。中国从事玩具或服装等产品的生产,而这类行业在西方已没有经济效益可言。但在其它领域,中国、美国及欧洲在广阔的新兴行业正展开竞争。这会给各方带来新的挑战。这种竞争正在形成之中,从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轮涡机等绿色技术中可见一斑。

表面看去,太阳能技术市场的状况看似中国传统战略的重演。以尚德(Suntech)、英利(Yingli)及晶澳太阳能(JA Solar)为首的中国公司,采用老式的太阳能电池板,使用硅片,大幅提高产量。中国目前的硅片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产能上过度投资,加之硅价较低,使中国制造商在过去一年半中将价格压低了约50%,令欧洲的Q-Cell等无力保持如此低价的西方早期行业龙头受到挤压。

但采用更先进技术的西方生产商仍找到了方法,通过创新进行竞争。总部位于亚利桑那州的First Solar创新出一种基于碲化镉的薄膜半导体工艺,就其电池板产量而言,与尚德相当。

这种原材料比传统的硅更贵,但First Solar的制造工艺成本很低。这种工艺经进一步开发后,将可能比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硅更高效。

除技术上的优势之外,First Solar还开始在全球扩张业务。如今,它的研发和试点生产都位于美国,而在马来西亚进行大规模的制造。实际上,该公司正开始进军中国,参与在内蒙古承包建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核电站的发电量),而且还有望在中国开设一家工厂。

此外,还有位于加州的Nanosola,它正在把其新技术带到市场上。Nanosola使用的是基于一种铜化合物的薄膜。该公司在加州和德国的工厂采用自动生产工艺,事实证明,随着这项技术的完善,有可能成为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技术。除这两家西方竞争者之外,全球还有很多其他太阳能技术仍在开发阶段。

这就意味着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仅仅有成本优势是不够的。除了尚德,其他中资企业在旧技术市场上都占有相当的份额,但没有利润来为研发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补贴和创业资金弥补了资金不足,但这些资金不一定靠得住,足以为高成本的长期研究提供资金。在这点上,还有个问题是,直到最近之前北京都没有优先考虑太阳能领域的投资,导致中国生产商失去了国内市场。

上述这些因素产生的后果是,很可能有不止一种太阳能技术会被广泛使用,给国内外制造商都留下生存的空间。即使是在中国国内,关于在新的太阳能项目中是使用美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还是中国硅片产品,地方政府官员看起来也存在分歧。

风能市场在两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的挑战和战略。就风能而言,风能是北京优先考虑的问题,意味着大笔投资和巨大的机会。与此同时,规定要求在每个涡轮机内部要有一定数量的国产部件,另外,对进口产品的征税较高,这给以金风科技(Goldwind)、华锐风电(Sinovel)和东方电气(Dongfang)为首的国内企业带来了好处。

西方企业确实在质量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也使它们成了很多省市公共事业公司的首选。不过,关键是要在靠近需求的地方建造涡轮机──这不仅是因为北京的政策,还因为大型涡轮机很难远距离运输。

按装机容量计算,全球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商丹麦的Vestas刚刚在中国东北地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涡轮机制造厂。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西门子(Siemens)和西班牙的Gamesa等公司目前也开始在中国进行生产,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便赢得合同。

与此同时,中资企业向海外出售低价产品,同时提供更好的技术,藉此保持竞争力。它们向外国公共事业公司提供低成本融资的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

它们也在寻求与西方合作伙伴进行先进的研发。华锐风电和东方电气都与美国先进风能系统开发商Windtec有合作关系。2008年,金风科技收购了德国Vensys公司70%的股权,目前正在考虑在德国设立一家组装厂。

太阳能和风能的例子都与老模式类似──中国低成本优势给西方生产商带来了压力。不过,关键的不同点在于竞争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更早阶段就开始了,尽管中国无需进行赶超,外国跨国公司也不需要遭受长期的成本劣势。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更尖端领域的竞争,预计这种新的模式将会反复出现。

(编者按:本文作者Thomas Hout为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 Fletcher学院新兴市场企业中心研究员,并在香港大学商学院教授全球企业战略。)
 

 

篇外链接 :新能源投资有泡沫吗?

 

杜枫

现在几乎每一个新成立的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把新能源当作自己的重点投资行业。与此同时A新能源投资泡沫论此起彼伏。风电和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受到国务院警告。但由此得出整个新能源领域投资泡沫化的结论却有待商榷。

先说泡沫论的来源。由于上半年信贷井喷,新能源概念成为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大规模投资的一大目标。这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在变化的关键节点上,日趋成熟的新能源行业无疑将成为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10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吴邦国委员长主持《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专题讲座。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与七省(市)政府联合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主要也是投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在流动性过剩的时候,由于资金成本降低,一般都会导致某些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去是钢铁、水泥行业,现在则是更“时髦”的新能源。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产业过剩的现象其实集中在产业链中技术壁垒不太高的整机和组装环节或是资金密集的多晶硅制造和太阳能发电场、风力发电场的建设环节上。而产业链上其它一些具较高技术壁垒的核心技术环节,还是供不应求,甚至大量靠进口来支撑。

此外,在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泡沫其实是有其必然规律的。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在出现早期,行业利润往往较高,必然会吸引大量趋利的资金进入。产能会随之迅速增长,价格迅速下降。竞争加剧,暴利不再,此时的企业肯定很难过,但这也正是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的时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品,只有价格剧烈下降,才可能进一步扩大用户需求,才可能有更多的利用。用得越多,成本才有可能降得越多。所以,短暂的过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我看来,新能源的投资潜力依然巨大。

当一个大行业发展到足够规模之后,才能带动协同产业和上下游公司的发展。还是以太阳能行业为例,只有建设了足够多的太阳能发电场,才有可能拉动能源存储、并网控制、传输稳流技术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当这些技术也进入上升发展通道时,就会出现相应的投资机会。

即使是在出现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向上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除了传统产品,属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薄膜电池正逐渐走向前台。10月底,英特尔公司2008年以2000万美元参与投资的中国薄膜太阳能公司创益科技向美国证监会(SEC)正式递交纽交所上市的申请文件。

新能源的范围非常宽广,除了热门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外,还有很多领域没有被开发。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家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其实新能源的相关投资案例已经开始延伸到很多细分行业。比如最近青云创投以2500万美元投资地热管理公司挪宝新能源,以3000万美元投资LED节能照明公司真明丽等。骏麒投资2亿美元收购北京利德华福,针对的则是能源管理项目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

中国的能源需求在未来20年之内还是会保持稳定增加的趋势,如果GDP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会与之匹配。继续依赖石油、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增长模式,将对环境造成无以复加的影响,其后果也是我们无法承担的。

11月份的北京城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两度大雪纷飞,从去年冬、春两季北京地区连续130多天滴雨未下,到今年这二十年未遇的早来的降雪,似乎应验了美国电影 《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对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的预言。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都让我们更加关注节能、环保等议题。人类的能源消费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移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本文作者杜枫就职于风险投资行业逾10年,所撰写的《钱途-就这样拿到风险投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合译有《CEO-要职内幕》由市场出版社出版。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