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看汽车


    看世博,说白了就是看西洋镜。置身世博园,一切似乎都是非真实的视觉盛宴,过度包装和刻意追求掩饰了当今不少真实的东西,就像被提炼过的艺术,只能供欣赏。有人提醒,“美好的城市不是目的,而美好的生活才是。”但多数场馆还是被粉饰图解为嘉年华,在眼球被金钱筑起来的奢华与排场所俘虏时,津津乐道的还是表层的印象。

从世博看汽车

撰文/颜光明

     有人说,“世博会不是展示成就,它重点展示的是对城市这个主题的理解。”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场馆还是一座座美轮美奂,争奇斗艳感的官刺激,或是呈现出奇特联想与童话般的梦境。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场馆都与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完全相一致。

     看世博,说白了就是看西洋镜。置身世博园,一切似乎都是非真实的视觉盛宴,过度包装和刻意追求掩饰了当今不少真实的东西,就像被提炼过的艺术,只能供欣赏。有人提醒,“美好的城市不是目的,而美好的生活才是。”但多数场馆还是被粉饰图解为嘉年华,在眼球被金钱筑起来的奢华与排场所俘虏时,津津乐道的还是表层的印象。

      毋庸回避,世博会是国家形象的展示,国力体现的窗口。如沙特阿拉伯馆以造价最贵招徕不少人气,而寒酸的美国馆靠民间集资总算赶上本届世博会的末班车,提供展示的内容除它的大片之外,就是商品的兜售,但人气依然很旺,原因是其三片(好莱坞大片、电脑芯片、快餐薯片)文化还有市场。像非洲诸国根本就无能力参展,还是在中国政府资助下建个联合馆才圆了世博大家庭的梦。

     正如本届世博会的广告所言,“不出国门游遍世界。”看的还是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经济状况。于是,我们看到,越是传统的国家,展览都强调“民族性”,而发达国家,从展馆上看不到其国家“民族性”的符号。如德国馆展示的是德国制造和德国创造的技术产品,意大利馆展示的是人文精神与高级跑车,法国馆则是艺术和生活方式等。

      也许世博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奢华的展览,除了看谁有钱外,还要看谁会砸钱。但最值钱的还是看谁能拿出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发明和创意。毕竟这是展示人类智慧的盛宴,“一切始于世博”。即便是这样,同质化思维依稀可见,在场馆的设计上都集中在新奇特上做文章,炫耀大于内容不是没有,成就展的影子难以避免。

     我想,这也不奇怪。2000年汉若威世博会时我去看过。德国馆展示的是历史上的伟人雕像、医学、汽车等。其中汽车展出的是奔驰1号(世界上发明的第一辆汽车),其次是一辆老款甲壳虫。德国人也会搭便车,如德国大众还专门从汉若威修了一条铁路直达狼堡汽车城,供参观汉若威世博会游人顺道游玩德国大众的汽车主题公园,这与上海周边景区竞相打世博牌是一回事。

    不过,本届世博会最大看点还是在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祥地上举办,不少场馆是利用或建在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原建筑物和旧址上。其创意和理念对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也许是最好的诠释。

     相对而言,在参观汽车馆时所提供的2030年汽车生活(电影)就觉得疑惑了。坐在动感座椅上观看大屏幕上未来汽车生活,就像在看美国科幻大片,未来汽车在钢筋水泥城市里快速穿梭成了蝙蝠侠的异化,尽管都是零排放的环保车,但还是没有摆脱城市高节奏,过度现代化的急促及压迫感。那种简单地把现代化图解为科幻大片做梦可以,但如果是真实的生活还不恐惧?

     为什么现在不少人向往成都的休闲生活,而不是京广沪?道理很简单,“成都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性向往自由回归的本质,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人对生命的关爱尊重,对工作与生活关系的独特认识理解,以及因高质量的休闲而产生的强劲创造力。”如在世博园最佳城市试验区,成都的活水公园就给人不少启发,包括2500年前伍子胥设计的苏州城的理念至今都没有过时。

      同样,意大利馆在“城市以人为本”的主题下,展示了汽车与鞋匠同台上演的“手工艺术”,表达了汽车与人的关系同样是“生命体”的关系,不仅有体温,还要有情感,暗香浮动,有人文气息,以及对传统的坚守,就像400年前佛罗伦萨油画中的城市景色至今都没有变。

     这里,汽车给人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工具概念,器物的把玩,而是生活艺术的符号,充满了文化意蕴,人性的张扬,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带来的自由与活力。所以,要冲破同质化思维的瓶颈首先要克服思想的“贫血症”,要有深厚文化底子才行。

      看来这个世界不缺钱,缺的是人性和智慧。

20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