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化:建立节能的工业、高效的城市


      摘要:在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情下,中国产业要想绿色,一定要围绕“紧凑化”进行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创造出节能型、紧凑型的产品,建立起节能型的工业体系。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中,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不该有的污染。对于城市,效率是第一位的,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应是紧凑型城市。如何节能,怎样紧凑,日本提供了借鉴。  

  一、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  

      一说到空气污染,很多人就赖汽车,认为是车多、烧油多造成的,并由此反对中国发展小汽车。其实这绝对属于判断错误。很简单,美国国土面积跟中国差不多,汽车拥有量是中国的四倍,而且排量普遍比中国大,按理说其污染程度一定比中国高。但事实上呢?美国的天是蓝的,很多城市一尘不染;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污染程度高得多。

      污染主要并不是烧石油所带来的,应当承认,石油是能量高而又相对清洁的能源。中国的污染为什么这么严重?根源在于我们的能源结构。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例高达70%,而煤炭是绝对高碳排、高污染的能源。美国在1988年时候,煤炭消费总量大约是8亿吨,中国那时候也差不多是这个量(可以说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煤炭消费10亿吨左右是污染的临界点)。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那时中国的空气是干净的,没有什么大气污染。现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超过了25亿吨,翻了几番;而美国仍然控制在10亿吨左右,在整个能源消费中占的比重只有约20%,所以它的空气好。日本的能源消费中几乎没有煤炭,石油占了90%,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比美国更清洁。从全球范围来看,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有人在1975年做过统计,发达国家煤炭和其他能源的比例基本上是三比七,煤炭只占三成;现在可能更低。伦敦历史上有“雾都”之称,就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化属于第一代工业化,即以煤炭为主要动力的工业化,而现在的伦敦已经不再是雾都。

      因此,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以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不改变这种结构,而要去大幅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化发展,只能是天方夜谭。我们可以在局部追求低碳,例如把北京变成低碳城市,但是中国整体上不可能变成低碳的。

      能源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能源变迁的角度定义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第一代工业化是煤炭工业化,第二代工业化是石油工业化。而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工业化走到了一个瓶颈,亟需新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不到有哪种能源能够取代石油,成为新的主导型能源,甚至一个世纪以后会不会出现还是未知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在能源上可以说走的是英国的老路;现在煤炭占70%,石油只占百分之十几,算是处在“1.5代”工业化的阶段。我们一直强调,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从使用的能源来说,既然是以煤炭为中心,就只会是比较低级、老旧的工业化。在这样的工业化过程中,污染相对严重是必然的。 

  二、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节能  

      绿色从来都是相对的,完全没有污染不可能,除非回到原始社会。中国要相对绿色地发展,首先当然是要调整能源结构。但是能调到什么程度?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有了降低煤炭依赖程度的意识,经过努力,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曾下降了三四个百分点,最低时降到68%左右,但后来又有所上升。中短期来看,无论怎么努力,把所有新能源都加上,煤炭与其他能源的比例若能达到五比五,我认为就已经封顶了。即使是五比五这个目标,要实现起来也很难,没有20年不可能,还必须付出很多代价,甚至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

      今后20年,是中国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现在对开发新的绿色、清洁能源和产品很重视,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不能盲目地寄予希望。新能源什么时候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中国人什么时候全都能开上太阳能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这都是没谱的事。现在还看不到有任何新能源能够替代石油,成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而且第一次石油危机都已经过去30多年了,美国人还没有开发出可商业化的新能源汽车,要是有利润,它早就普及了,资本主义、资本家不是唯利是图么。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即使完全实现了工业化,能源结构也远远达不到美国那种煤炭与其他能源二比八的状态。人离不开大地,中国也不可能搬到其他地方去,在煤炭仍将占主导的情况下,中国的污染问题可以缓解,但是程度很有限。正是由于国情的限定,中国产业要真正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我认为就一定要形成一个节能型的工业体系,发展节能型的技术和产品。道理很简单:耗能少,污染当然相应地也会小。而且从能源资源量来说,如果不建立节能型的工业体系,能源问题将会成为中国的一个非常大的瓶颈。现在,我们很多产品的人均消耗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像钢铁,年人均消耗量超过了400公斤;水泥,年人均消耗量 1000公斤,都高于全球平均值,这说明我们的现代化代价确实非常大。人均用电量方面,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像加拿大,资源很丰富、人又少,一年的人均用电量是13000度;美国用10000度;欧洲用7000度;日本、韩国用五六千度。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年人均用电量可能也得6000度左右,而现在已经是3000度,这里面没有多少增长的空间了,以我们的资源量和人口规模,必须形成一个节能结构才可能达到。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可能完全不重复别人所走过的路。比如说,同样都要搞现代化,别的国家人们都开汽车,我们不可能停止现代化步伐,让中国人不开车,去过原始生活。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摸索出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创造出真正好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产品——节能、低碳、低污染又方便的产品。  

  三、围绕“紧凑化”进行创新  

      建立节能型的工业体系,发展节能型技术和产品,我认为应围绕“紧凑化”进行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这方面中国要学习日本。中国与日本国情有根本的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缺能源。日本资源极其短缺,能源结构中石油占主导,主要靠进口。为了在国际上竞争,日本别无选择地建立起了节能型的工业结构。全球的工业产品,从节能、低碳上来说,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做得更好,日本的汽车,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汽车中是最节能的;日本的电子技术、钢材技术,包括装备制造等等,在世界上是能效最高的。

      中国要建立节能型的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的技术,特别是自主的核心制造技术。技术创新的路径,就是发展节能型、紧凑型的产品。产品的紧凑化有两个含义:第一是相对小型;第二是技术含量要高。比如说,美国人开的车很多排量在2.0升以上,而日本的经济型小汽车排量只有0.8升。同样是汽车,日本的汽车就“绿色”得多。中国现在鼓励1.6升以下的汽车,如果我们向日本看齐,把标准提得更高,让中国人都开1.0升或排量更低的车,就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节能标准一样,美国人开2.0升的车,中国人开1.0升的车,就等于是相同的排量,我们所普及的家庭比美国多一倍。大排量的汽车不是不允许开,但要通过油价和消费税等来调节、抑制。为此,我在2008年就建议取消汽车的购置税,而代之以按排量大小或者环保标准来征收的消费税——买东西收购置税,这是阻碍其正常的使用,很不合理。中国现在1.6升及以下排量的汽车购置税降低了,这个方向是对的,实际上也就是在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今后,中国要培养一种文化,不仅把小排量汽车做得特别精致、性能特别好,并且让中国人都以开小型车为荣。

      发展紧凑化的产品,其实中国不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基础,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进行挖掘,加以优化。比如说“吃”文化,是中国非常有竞争力的东西。中餐,我给它总结有三大优点:第一,它是节能型的。中餐一般是肉和蔬菜各一半,或者肉少菜多。这是由食物链决定的。根据生态学上的林德曼定律,一个生态系统里,从绿色植物开始,食物链每上升一级,能量就会耗散90%,只有10%留下来,所以食物链只有五级。长期以来,中国这么大的群体要生存,就只能更多地吃蔬菜,或者叫食草。食草对自然界能量是100%的利用,这是对资源最大的节约。可以说,中国的食品是全球最节约的模式,全球都应该学中国。第二,它是健康型的。总体来讲,食草的食物结构对人体是相对健康的。举个例子,中国人里胖子所占的比例比较低,只有百分之十几,尽管现在很多人都想减肥,但那更多地是出于对美的要求;而西方人吃肉多,美国人的肥胖率据统计大概是40%,比中国至少高一倍以上。第三,它满足个性化需求。中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既好看又好吃,各种花样,无限的组合,无穷的乐趣,这是西餐做不到的。所以我常说,中国的产品要创新,就要像中餐那样,做到既节约、健康,又符合人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当然,中餐从含能量上讲不如西餐,所以中国人个子小,足球踢不好,那我们就别跟人家比足球;我们比乒乓球、比灵活性,并以此为美就可以了。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做得最好,重要的是找准我们自己的优势。  

  四、建设紧凑型的城市
  

      在能源结构无法大幅优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城市问题肯定会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要缓解这些问题,除了我们的产品如车子、房子等都要紧凑化以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的规划、建设也一定要紧凑化。在近些年的高速城市化运动中,中国的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不仅浪费交通流、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很多不该有的污染,这都是结构问题。

      对于城市来说,效率是第一位的。而高效的城市,必定是紧凑型城市。具体说来,第一,城市交通流要少,争取只让20%的人流动,80%的人不流动。要做到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加密中心城市,抑制人口从城市向郊区转移。像北京,回龙观、天通苑这样的超大型居住区不能再建了,三环、四环以内,把五六层、十来层的楼都拆掉,变成三十层、四十层;户型要尽可能地小,以七八十平米、五六十平米为主流。人都留在市区,交通主要通过公交——地铁,而不是公共汽车——来解决。地铁高效、节能,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交通流,跟地面交通流不重合。因此发达国家有一个规划原则,即城市里200~300米内一定能见到一个地铁口。而北京,现在定的目标是一公里内能找到一个地铁口,这个目标太低;而且北京通过地铁把人疏散到郊外,把公共交通变成了“私人交通”——早上送人们去上班,晚上送他们回去睡觉,中间大部分时间交通流基本为零,多么浪费公共资源!

      除了减少交通流,还要提高交通效率。如果一个交通结构的分流能力和纠错能力都非常强,那它肯定是高效的。什么样的结构最合适呢?应该是一个细网络式的单行交通结构。美国的大城市,像纽约、芝加哥,道路都不宽,大部分是单行线,双行线也就是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很罕见;汉城、中国香港等也是如此。而细网络式,就是说密度非常高。我曾经从汉城上空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怎么车子老围绕着一座楼在转呢?当时很不解,后来发现它是非常密集的单行道,每座楼四周都是路,这样在交通流很多的时候,分流能力就很强。比如说,一公里有五个出口,如果前面出了事故,后面的车马上就可以绕道,堵车的范围就很小;走错了路,绕一个楼转一圈,也很快能纠正。而我们看中国的城市是什么状况:一般楼房都是一面朝马路,两面朝马路一定是拐角上;在北京,你在四环上错过一个出口,一下就要多走五公里、花上半小时,这样效率能高吗?所以,热衷于宽马路是不对的。系统学有一个定理叫做1+1>2;而在交通学上,却是1+1远远小于2:把两个两车道变成一个四车道,效率立马降一倍。为什么?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干扰,而且分流出口少了。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是,减少宽马路,把所有小区的围墙都拆掉,然后把中间的小路加以改造、打通,加密道路。市区内是不能有小区的,它阻碍交通。

      第三个建议,绿化要集中,不能分散。我们不要搞楼层之间所谓35%的绿化,这等于每建一座楼都把占地面积放大了35%,最后城市这张饼就摊得越来越大;市区内应尽可能减少绿化,增加房屋密度,让更多的人留下来。像芝加哥、纽约、波士顿、中国香港等城市,它们的绿化基本都是边边角角,没有均匀分布的绿化面积。曼哈顿的楼平均五十层,一幢挨着一幢,整个城市几乎没有什么树。而中国有些城市建CBD,在市中心建很大的广场,种上草坪,搞得漂漂亮亮的,供人休息娱乐,在这样每一寸都流金淌银的地方做这些,多么浪费!更重要的是,这样就让休闲的闲人和上班的忙人交通流处于同一个方向了,交通状况肯定会很糟糕。分散绿化还有一个坏处——成本高,因为绿地需要花很多人力、物力来维护,而且很费水。像北京的一些老小区,前些年申奥成功以后曾经种了草,但没人管理,两年就荒掉了。如果市中心一块绿地都不留,不就节约出土地来了吗?

      城市密度加大了,住在市区内的人可能要忍受紧张、拥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谓花园式的城市、花园式的家,根本不现实,美国纽约也不可能那样建,因为成本太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中搞绿化,来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些休闲、放松的地方,让他们调剂生活。城市原有的公园、名胜古迹等当然要保留,另外我们可以在城市周围多建几个国家森林公园、绿化带和一些娱乐场所等等,供人们周末去游玩。这样,休闲、玩乐的地方在郊区,跟上班流正好相反;集中的绿化管理起来也方便、有效率得多。同时,我们一定要保护好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千万别再破坏了,大家一年中有一段时间能够通过旅游的方式,去享受这些美好的环境和风光,但不可能天天都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