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对毛泽东成才的影响


 《水浒传》对毛泽东成才的影响 
                              尹  邵 安 

    
《水浒传》是毛泽东同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前,对其影响很大的一部书。早在启蒙时期,毛泽东就被《水浒传》中的故事深深迷住;投身革命之后,他与《水浒》几乎须臾不离:在江西苏区受到排斥,退隐读书时的书单上有《水浒》;在长征和转战陕北的多次战略转移中,经过简装的行装中仍然保留着一套《水浒》;在延安整风中,《水浒》是他圈定的阅读书目;在他一系列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引用的《水浒》典故;就是到了晚年,他对《水浒》仍然十分关注,还对《水浒》作了批示。正如他自已所说的那样,《水浒》是在他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读物之一。 
    
  一、从“反叛者”到革命领袖 
  
毛泽东少年时期在家乡井湾里私塾读书时,就十分喜欢阅读《水浒》,对梁山泊英雄的叛逆精神十分向往。一天上课时,他将《论语》放在桌面上,下面则隐着一册绣像足本《水浒全传》,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生先发现后气得说不出话杰:“你……你……你这是叛逆!我不敢教你这样的反叛学生了!”这样,毛泽东被赶出了私塾。 
     不错,毛泽东是作为“反叛者”走上历史舞台的。他“反叛”的最初对象就是自已父亲。他的父亲一心想发家致富,发现毛泽东不合自己“发家”的标准时,就经常用“不孝”和“懒惰”的罪名来责备。毛泽东则反驳说只有“父慈”,才有“子孝”,常驳得父亲无话可说。有一次,父亲当着客人的面,骂他“好听懒做”,可把他激怒了,当众和父亲闹了起来,跑到水塘边,要投塘。对峙之下,父亲坚持要他下跪赔罪,他则提出:如果不打他,则可跪一只脚,结果达成协议,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接着,毛泽东又把“反叛”的矛头指向了旧的教育制度。他对要学生在孔子牌位前作揖磕头的繁琐礼仪,对“四书”“五经”的陈腐内容,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学生打手心,打屁股,罚跪香等体罚形式,均极为反感。他就以逃学、上课看“闲书”以至砸孔庙等以示反抗。以后,他又把“反叛”的矛头指向了维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三纲”,认为“三纲”是几千年来桎梏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所在必去”。 
     当毛泽东步入省城长沙之后,他的“反叛”目标有了新的拓展。1917年中秋节,他和同学讨论救国之道时,毛泽东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学梁山泊好汉”,“涤旧染新,彻底改造国家社会”。在辛亥革命中,他毅然剪去了辫子,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军。在驱张(敬尧)运动中,毛泽东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成为反帝、反军阀的“勇猛精进”的战士。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毛泽东的目光更远大。他提出了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口号,领导了湖南的革命斗争,实现了由自发的“反叛者”到革命领袖的飞跃。 
        
 二、从“仗义济贫”到“人民救星” 
     
毛泽东从小就生活在农民中间,加上梁山好“仗义济贫”、“替天行道”的影响,使他从小就怀着一副侠义心肠,经常对穷人给予帮助。 
      他在读私塾时,有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窗,因为家穷,常常吃不上中饭。毛泽东把自己所带的饭菜匀一半给他吃。有一次秋收季节,一场暴雨即将来临,他发现邻居毛四阿婆的谷子没有收,就生帮她收。待他回到自己家的晒谷坪时,瓢泼大雨已“哗哗”落下来了,因而受到父亲的责备。 
      在长沙发生的饥民暴动失败之后,韶山村里也传出了各种议论。毛泽东力排众议,大声呼喊“这些反叛者都是好人!他们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造反的!”不久,韶山也闹起了饥荒,穷人们发起了“吃大户”运动。族长把为首的毛承文抓起来,关在祠堂吊打,毛泽东挺身而出,为毛承文呜不平,由于毛泽东的干预,族长不得不放了毛承文。 
       毛泽东这种自发的“仗义扶危”的思想,后来逐步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所代替。他满腔热情地歌颂、支持和发展农民运动,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农民是“革命先锋”,他看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始终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1944年,毛泽东看了根据《水浒》故事改编的《逼上梁山》的平剧以后,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再次明确提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家作了主人。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当成自己的职责,毛泽东作为“人民的救星”,是中国人民公认的。 
         
三、从武装割据到统帅全军 
   
《水浒》对军事、战争的描述,是极为精妙的,充满着军事辩证法的思想。毛泽东之所以时时把《水浒》带在身边,说明他有时是当作“兵书”来读的。无疑,《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有过重要的启迪作用。 
       
1、根据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要地。 
   
梁山英雄的起义不同于历史上“流寇”式的农民起义,就在于有“根据地”。毛泽东对此十分注意。他从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起,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建设,他多次批评了党内的流寇主义思想。他把根据地比做围棋中的“做眼”,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要地。他明确指出,只有建立革命根据地,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革命战争。 
     
2、“先退一步”——聪明的打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战略退却时,引用了《水浒》中一个典故:“《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从而说明了战略退却的重要。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是高明的战略,保证了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3、“明了情况”——战争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谈到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明了情况,方法对头时,又举了《水浒传》的例子。他说:“《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藏在敌人营垒里的伏兵,第三次就打了胜仗。”由此导出了侦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等战术思想。可见,毛泽东也从《水浒》中吸取了不少军事辩证法思想,这对他总结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套战略战术,是有启示作用的。 
     
4、不投降(招安),保存革命的武装。 
    
《水浒》中的英雄们可谓英勇善战,但其结局却又是极为可悲的,原因就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毛泽东对这一点,更为重视,在他领导我党的革命中,始终体现了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1945年,国民党提出:只要共产党把全部军队都交出,就给共产党以“合法地位”。毛泽东针锋相对地指出:人民得到的权力决不能轻易地交出,一支枪,一颗子弹都不能交!牢牢地保存了自己的军队,最后夺得了全国的胜利。毛泽东晚年对《水浒》的批示,即是对《水浒》的深刻评议,也是他早就从中吸取的深刻教训。 
      当然,对毛泽东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很难设想,毛泽东能成为如此伟大的革命领袖,这是《水浒》的影响所根本不能比拟的。 

作者系:湖南省哲学学会会员 原载《人才》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