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时代背景中书写中国富豪的命运(图文)



 

本报记者 一山 

    他叫张小平,被称为是“中国首富观察家”。凭借近十年的商业记者生涯,他近距离观察了丁磊、陈天桥、施振荣、张茵这些为常人顶礼膜拜的“富人们”,财富成就了他们的非凡人生,也让他们身陷漩涡,他们有时候被“神化”,有时候又被“妖魔化”。

    作为一名财经作家,张小平相继写作了《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首富隆起——揭底中国顶尖财智阶层的生存怪圈》等数本描述富豪阶层的书,而近期他描写“阳光首富”的新书《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希望集团三十年》也已经出版发行了。

    张小平让很多人重新了解这些富豪们,重新审视人性、金钱、利益……而透过他对这些非凡人物的书写,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爱书从小开始

 

    读书对于写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常常不经意间从笔端流露出来。张小平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其“阅读”生涯从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小时候,张小平父亲的单位旁边有一家新华书店,他总缠着父亲给他买连环画,并读给自己听。而父亲不在的时候,他也依然去翻看那些连环画,当然那时的他只能靠揣摩来弄清楚那些图画所要传达的意思。上小学以后,大哥所订阅的那些杂志,比如《连环画报》、《故事会》等,就都成为了他最爱看的读物。后来,张小平也在学校订阅了《作文》之类的杂志。

    上初中时,张小平从大姐夫的书房里发现了一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读书》杂志,有十多本。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读书》装帧特别朴素,素白的封面,左上方一个深颜色的方框内有两个反白的大字“读书”;右上方是阿拉伯数字的月份;右面有一个长线条框,里面是当期重点文章的名录;左下方是年份;右下方是“读书”两字的汉语拼音;里面的版式也很简洁,几乎没有任何花纹和图片,只用简洁的线条进行简单的装饰。从初中到高中,这套书反复被张小平翻阅。其中很多文章,以当时张小平的水平,根本不可能读懂,但这并不妨碍他读得有滋有味。当时,他读杨炼、舒婷等人的诗歌,所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至今还余留在心中。

    直到现在,张小平都认为古人所提倡的那种让幼儿死记硬背的方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读书往往需要一种特别虔诚、纯净的心境,即使当时不甚理解,但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和实践去激荡、碰撞、回味、领悟那些早年灌输的知识。小学到初中,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文章对张小平的影响很大。前者文笔锐利、文风奇崛生硬,后者文笔温和、文风隽永淡润。另外,沈从文的《边城》系列小说,在张小平的脑海中也烙下了很深的印记;北岛、杨炼、顾城、舒婷等人的诗歌,则带给他“语言之美”和“思维之痛”。

    后来有一段时间,张小平在家乡那个小城市开了一间书店。虽然明知那个小城市的阅读层面有限,但他还是固执地购进大批量颇有档次的文化、哲学书籍,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另外还给书店订阅了《读书》、《名著欣赏》等杂志。那段时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卖书和看书。这批杂志和书籍,成为他那段浮躁青春生命中最甜美的抚慰。也许是曲高和寡,这批书和杂志好多都没能卖掉,张小平又分好几次,通过手提肩扛的方式,愚公移山一样把它们千里迢迢搬到了北京,成为了他现在书架上的珍藏。现在,每当张小平看到书架上那一排洁白色书脊的《读书》和桔红色书脊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时,心头还是会涌上一阵激动和颤栗。

    如今,读书已经成为张小平生活中最主要的工作,同时也逐渐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工作需要,他每天要接触大量财经商业书籍,但买得更多的,还是文史哲方面的书。张小平笑言:结婚之前,书是老婆;结婚之后,书可能会变成情人。

 

书写小人物的命运

 

    张小平毕业后在家乡的一些媒体工作过,也做过生意,后来来到北京,误打误撞进入了财经领域,先后在《经济日报》和《英才》杂志两个财经媒体工作过。5年前他从单位“出走”,成为专业的财经作家。

    他经常与国内的富豪打交道,最近刚刚出版了《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一书。张小平说,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家无疑是这个舞台上最活跃、角色最为鲜明的一个群体,他们出身不同阶层、选择了不同途径、展现了不同姿态,但都是为了一个梦想在“狂飙突进”,那就是获得更多的财富。然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去适应已有的游戏规则,结果却往往成为游戏规则的牺牲品和替罪羊。这是一群惶惶然不知如何自处的商业“迷羊”:他们选择了道路,却没有选择信仰。

    在新书中,张小平着重关注了企业家信仰的问题: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一个企业家应该有怎样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环境下,当一个悖论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之时:不行贿,可能会马上死亡;而选择行贿,也就种下了无穷祸根——他们该怎么决断、取舍?

    其实,张小平在做财经记者时,已经做了大量关于中国富豪的报道,但他总觉得有很大遗憾,因为那些报道都是碎片式的,不能反映这个群体深层次的一些问题,于是有了写书的冲动。不管是之前出版的《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还是最近出版的《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张小平都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要写出大时代、大背景、大社会中的“小人物”、小细节、小情感。

    “无论是黄光裕,还是刘永行兄弟,如果把他们从那个大的时代和大的社会背景中脱离出来,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只有把他们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去,我们才能发现这些人的标志性意义。不以人论人、不以事论事,喜欢在大的时代背景中抒写小人物的命运,这恐怕是我写企业家传记的与众不同之处吧。”张小平如是说。

 

张小平眼中的富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隆起”了一批首富,纵观这些首富们,张小平认为他们的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选择的发家行业、发家致富的地域都不一样,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超乎寻常的事业扩张及财富聚集能力。透析、叠加历届首富们的变身轨迹,可以看到在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清晰脉络。这中间,既可以体会到那些难以言说的潜规则、难以启齿的手段、难以忘怀的艰辛和难以琢磨的命运,也可以触摸到这些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坚硬品质——那就是勤奋、坚忍、智慧、眼光,以及对大势的顺应甚至扭转。这些,也是下一个中国首富身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张小平接触了很多富豪,他称丁磊是知识创富的典型代表。“在历届首富中,丁磊应该算得上是睡眠质量最好的一个——因为他的财富最透明,每一分钱都像刚从银行取出来的新币一样干净,背后没有猫腻、没有愧疚,没有潜规则、人性扭曲和灰色交易。”而黄光裕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胆识、眼光和控制能力。从一无所有,到攫取、利用、借用,再到掌控和嫁接一切有利的资源,恐怕是任何大学里面也学不到的东西,但在社会这所残酷无情的大学里,黄光裕却能凭自己的悟性与坚忍深得其中的精髓。但遗憾的是,他最终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张小平让很多人重新了解了这些富豪们,他们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没落的一面。透过张小平的眼睛,让我们认识了人性、金钱、利益……他说:“改革30年,人们见惯了太多一夜暴富、权力寻租,不正常的财富积累扭曲了人们对财富的认识,使人们狂热地投身于一轮又一轮的财富泡沫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倡扬一种真正的创富观:只有通过勤奋踏实的创新活动,才能实现来之不易的基业长青。”

 

——201072《新华书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