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一问的超地缘意义


 市民于阗“福州的幸福在哪里”一问,旨在让福州市民“寻福”“知福”,并以最宜居城市为新起点,人人都来努力,为福州市向最幸福城市的方向“添福”。于阗一问的超地缘意义,在于他为人家正确看待社会进步,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文/孙金栋
 
福州市市容
 
号称“有福之州”的福州人,对上海世博论坛发布的福州被评为最宜居城市的信息,引发了全城热议。
 
其中,有人点头认同,有人说不尽然。有感于此,市民于阗给副省长、市长苏增添写了一封标题为“福州的幸福在哪里”的信,表达了自己对打造宜居城市、创建文明城市等问题的看法。(7月18日福州新闻网)
 
市民于阗“福州的幸福在哪里”一问,旨在让福州市民“寻福”“知福”,并以最宜居城市为新起点,人人都来努力,为福州市向最幸福城市的方向“添福”。于阗一问的超地缘意义,在于他为人家正确看待社会进步,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认同福州为“最宜居城市”的市民,是用现在的福州与过去的福州对比,用现代美与传统美比较,感到一种心理满意,以“有福之州”面自豪,这是一种相对的“宜居”;认为“最宜居城市”不尽然的市民,是拿现存的福州与理想中的“最宜居城市”对比,更多地是看到不文明现象,这是对“最宜居城市”提出了绝对、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知福”是满足现状,不尽然、不满足、不满意是由“最宜居城市”向“最幸福城市”方向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们很可能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必要去责怪他们,因为得来的幸福是渐进的过程,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而一些不幸福、不文明的东西是沉积的过程,住房、就业、看病、治安等矛盾在集中之中,人们很明显就感觉它的存在,不经意中就会“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对待类似于“宜居”“幸福”,市民于阗的态度是端正的。“寻福”而“知福”,但又不安于现状,不是躺在“宜居”上无所作为,而是在不文明、不宜居面前,用自己的文明行为,为社会和他人而努力去“添福”。
福州市市长苏增添,好名字啊,期望市长大人带领福州人,为福州从“最宜居城市”向“最幸福”迈进增添一砖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