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民心》编剧阐述
朱秀海
一,《乔家大院》写了一位天下最好的商人,《天地民心》写的是一个天下最好的官员,一个天下最好的宰相。前者作者试图回答的是什么是商、怎么做商人的问题,后者作者试图回答的是什么是官、怎么做官的问题,事实上,作者想回答的是政治是什么、怎么做一名政治家(官)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比《乔家大院》试图回答的问题更沉重,对于当下也许更有意义。
二,从文化角度讲,《乔家大院》的乔致庸虽然入世极深,却是一位庄周式的人物,秉承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庄子一脉;《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入世更深,却是一位孟子式的人物,秉承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孟子一脉。庄子一脉讲的是中国文人放达的一面和其不可测的命运,孟子一脉讲的却是中国文人中永远的使命感与不可改变的宿命。
三,从政治家的角度讲,作为孟子思想的传承者,《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主要接受和实践的是孟子“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孟子学说中“致君尧舜”、“使民小康”以至于“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精神,是后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告诫,是“民为邦本,本宁邦固”的治国理念,更有甚者,他有可能还受到了明代大儒宋濂、方孝孺“君权民授”、“民为君主”等更为激进的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孟子是民本主义思想的源头,这个源头从一开始奔涌就是很激烈的。祁隽藻以一个彻底的甚至有极端化倾向的民本主义者的姿态入仕,自然会与“君权至上”的思想传统发生碰撞,与皇上及皇亲国戚、世袭显贵骄奢淫逸的思想传统和行为习惯发生剧烈碰撞。《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又是一位为坚守自己的理想原则不惜随时引退甚至牺牲生命的人,于是他这样一个人在成为封建集权统治最高和最后阶段的清朝政治中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极为奇特的景观。一方面,他的强硬的和始终如一的民本主义使他成为一个一生都在与朝廷激烈碰撞的人,一位始终为权贵甚至皇上本人深恶痛绝之辈,但另一方面,他作为天下民心的代表和民意的表述者,又是朝廷和皇上与天下民心实现妥协以维持统治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甚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前一种原因使他的从政生涯自开始便充满坎坷、挫折和危机,后一种原因却又使他成为朝廷中永远不可能被去除的人,只要封建统治出现危机,皇上都不可能不听取他的忠言,用他做大臣和首席大学士,这样又使他成为了道、咸、同三朝大臣中一位永远屹立不倒的常青树。
四,《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是这样一位文人和政治家:很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遭遇牢狱之灾并遣戍新疆,他曾发誓只读书而不为官,是父亲的一句话惊醒了他一生:汝不为官,置天下苍生何?也就是说,我们这种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与皇族及世袭权贵及其知识分子有不同的使命,正因为我们出身寒微,我们自己之心就是天下万民之心,所以我们做了官,就有可能在朝廷里成为天下苍生的代言人,为天下苍生求命。那时我们自己就是天下的民心。《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记住了父亲的这一番提醒,于是奋发读书,走科举之路,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开始了作为道、咸、同三朝大臣和帝王之师的历史和故事,在朝廷中实践自己作为天地民心的人生之梦。这样一种思想基础,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位普通的读书人出身的大臣,相反它给予了他另一种非同寻常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之路――一条勇敢地立于朝堂之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生命并为之百折不回的道路。
五,《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一生中的许多职务是与教育和参与朝廷的科举有关的,一生尤其是青壮年时期多次充任各省学政以及朝廷科举考试的阅卷官和主考官,更多的时间则是多次充任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和老师,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民本主义思想改造朝廷。第一,他致力于用孟子的思想指导传统教育;第二,他在科考中注意从寒微中为朝廷简拔人才,目的在于让朝廷内充满越来越多的来自民间的思想、声音,让更多的人站立朝堂代表天地民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第三,这个人甚至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思想,那就是利用自己充任三代帝师的机会,用民本主义思想改造和教育皇帝本人,让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民贵君轻的思想,成为天地民心的代言人。
六,《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生活在极为动荡、国势日削、人民困苦程度达到极致的清中晚期,这一历史时期最著名的事件一是鸦片战争,二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出于民本主义的思想与理想,祁隽藻是最早看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并力主禁止鸦片的朝廷重臣,而当鸦片战争开始后,他又是这一期朝廷中最坚定的主战派之一,并且亲身参与了厦门方向的抗英斗争,他的坚定态度甚至使最终妥协投降的道光皇帝不得不对他隐瞒最后签署的中英条约的真实文本。不仅如此,在咸丰皇帝登基后,又是他力主林则徐出山,重树主战派的旗帜;在对待太平天国起义的问题上,祁隽藻的民本主义立场让他从内心深处理解并且同情这一起义,并认为这一起义其实就是对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一种反证。但同样站在民本主义的立场上,他也看到了这场起义对于天下苍生的戕害。《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始终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朝廷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血腥镇压,他在这一时期反倒更多强调朝廷要内省,用很大的力量在北方废除苛政,减弱对于贫苦小民的压迫,改善民生,避免农民运动在这一地区再起。站在同样的民本主义立场上,祁隽藻也反对曾国藩几乎以一人之力组建湘军,参与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他认为如果允许出现这样的事情,谁都可以打着同样的旗号兴兵,国内将再无宁日。虽然由于曾国藩的个人素质,他的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但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他的话还是被验证了:从曾国藩起,中国军队便被命名为湘军、淮军等等,其后来的代表人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并且导致了大清帝国的灭亡。这一种个人色彩和地域色彩显著的军队系统影响中国的政治和统一直到民国北洋政府统治的末期。祁隽藻对待太平天国起义及战争的看似矛盾的立场与态度,尤其是对于曾国藩的态度,史家一直认为是他一生值得商榷之处,笔者并不这么认为,这一切均与他内心深处极端的民本主义思想有关:他同情太平天国运动,却不能赞同这场运动,因为这场运动导致了天下更多人民的灾难与苦痛,甚至导致了作为天下万民依存之所的大清帝国国势日削,内外交困,国将不国。而反对朝廷重用曾国藩的湘军,他仍然是站立在国家和天下万民的立场上想事情:设若曾国藩不是那个被后人誉为“古今完人”的曾国藩,而是一位曹操和袁世凯之类的乱世奸雄,局面又将如何收拾?
七,作为一个非常时代的大臣,一位民主主义思想的坚守者和实践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对于贪官污吏极其痛恨,对于为一已私利勾结洋人害国害民的汉奸更是深恶痛绝。无论是鸦片战争期间,还是太平天国战争进行期间,祁隽藻做的更多的事都是惩处汉奸及贪官。在对贪官的惩处中,有皇亲国戚,也有他亲自简拔出身寒微的士子,他对于所有这一切人皆毫不留情,甚至不惜为此与皇上反目。他把做这件事看成在他所处的这个非常时代里救民于水火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惩处他亲自简拔的寒微之士对他来说是异常痛苦的,并且对他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极容易受到政敌的攻讦,然而作为一个彻底的民本主义者,他无私无畏,决不手软,并且一直为自己识人不淑勇敢地承担责任,直至自求处分。
八,在晚清众名臣中,《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往往被看作是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他却是第一批倡导“向外看”的中国人。他积极支持了徐继畲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和世界的图书《瀛环志略》,并且极力向朝廷举荐此人。在他的内心中,坚守民本主义的思想与“向外看”其实是不矛盾的。
九,作为一个极端化的民本主义者,《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将能不能实现自己救民的理想作为判断自己是否还应立于朝堂的准绳。但他即使在因反对皇上在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政策愤而去职、或者丁忧还乡时,也仍然会为解除民艰、有益于民生孜孜不倦地做许多事情。在故乡寿阳守孝之时,这个其实出生在北京、一生在故乡只呆过十年的人,居然走遍田间地头,向老农求教耕作方法,征取民谚,并多方考据,不可思议地写出了一本农业学专著《马首农言》,其中详细地总结了寿阳当地的气候、物产以及耕作纺织等等农业方面的技术,力图使地瘠民穷的寿阳人能过得好一点,也为后人研究农学留下了宝贵财富。在《马首农言》里,祁隽藻还没有忘记劝导乡风,提倡节俭勤劳,并为地方官员树立了曾给寿阳人民带来纺织技术的好县令蓝公为楷模。作为当时在山西影响极大的官员、诗人和书法家,他还对晋商经世救国的思想发展有过重要影响。这也是故乡人至今仍怀念他的主要原因。而在戏中,这本《马首农言》的出现是他一生的一个特殊的亮点。
十,《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是一位类似于早期的白居易那样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诗风的诗人,他对举目即及的人间疾苦异常敏感和痛苦,常常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入诗,抨击时弊,揭发大奸,歌颂善良。同样,这些诗和书法作品也可以被看成他胸中始终不灭的民本主义的火焰的燃烧。
十一,《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为人称道之处还有他的高洁品行。他以古代的圣君尧舜为师,认为只有将自己视为百姓的一员、永远保持百姓的本色直到一直过着一般百姓的日子的人才有资格做官,也才有可能做好这个官。他像孟子一样视不能做尧舜的君主和天下为谋一己私利不惜鱼肉百姓的官员为贼。身为军机大臣并且两任首席大学士(宰相),他一直自奉甚薄,门无私谒,对行贿受贿之风深恶痛绝,以至于他这个宰相的府邸在何处无人知晓。最极端的例子是他咸丰朝第一次致仕后,回到故乡,祖屋竟然不能容身,全家只好暂时寄身寺庙之中。同样,他死后寿阳平舒村也没有出现一座足以与山西富商的大院相媲美的豪宅。他的一生都是清贫的一生,但却是让后人深切怀念的一生。
十二,身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时期傲然挺立于朝廷之上的民本主义者,《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也有着自己不可避免的悲剧型的宿命:第一,他一生的争斗并没有改变天下苍生的困苦,这困苦反而在他一生中越来越向更甚的方向发展,而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间,这个王朝终于彻底失去了天下民心,被辛亥革命所埋葬;第二,他用一生的力量为朝廷也为天下简拔人才,希望这些人才和他一样成为天下民心的代表,但他有一天终于发现,这些人不但像他一样没有改变民不聊生的局面,许多人甚至还渐渐地变了质,走向了天下民心的对立面。在这一方面,他个人遭遇了巨大失败;第三,如果说他在启发、教育道光、咸丰两位皇帝方面基本失败,那他在教育最后一位小皇帝同治方面就遭遇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完全的失败。他这位同治皇帝的老师是慈禧太后钦点的,而当慈禧太后发觉他请来的这位皇帝老师在年幼的皇帝心中注入的是激进的民本主义思想时,又果断地让这个老师离开了自己的职位。垂暮之年的祁隽藻终于认识到,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本质让所有的皇帝都不可能真正接受孟子的民本主义学说,他们真正尊崇的只会是君权至上的统治理论。
十三,《天地民心》中的祁隽藻在垂老之际离开皇帝,退出了朝廷,结束了一生的奋斗,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只是一连串失败,然后他就死了。但是对于后人来讲,一生坚守民本主义理想的他个人却没有失败,失败的仅仅是大清王朝和他所处的时代。祁隽藻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的民本主义文化传统处于极为艰难的岁月里通过自己的顽强坚守和搏斗为中国知识分子高高举起了民本主义的旗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部分的薪火传递给了后人,并且以自己的失败成就了自己了不起的文人宰相的形象和光辉的精神品格。这样的文化传承、个人形象和精神品格,本身就成了中国文化和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传承史上的大事,于是这个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名人的行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永远记忆和景仰。
十四,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明代大儒宋濂、方孝孺,中国的民本主义思想已经发展到了君权民授、立君为民的阶段,作者认为民本主义思想就是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珍宝。发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优秀的思想和他的代表人物,彰扬这种思想和他的代表人物所承载的天地正气,从根源上厘清中国古代圣贤对什么是官、怎么做官这两大政治思想领域最基础问题的思想,作者希望能够有助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的的建设。
十五,胡总书记在第六次作代会、第七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挖掘传统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于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是它们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照亮着这个民族的心,彰扬着这个民族在艰难中前行的信心,维护着它的团结,至今仍然是每个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心灵密码。目前的中国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确立它的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从何而来,作者认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仍是它最重要的源头之一。这是作者创作《乔家大院》的本心,也是创作《天地民心》的本心。
十六,关于文以载道。对文以载道的批判已经很久了,然而古今圣贤,从来都是提倡文以载道的。这个道就是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一个人要有道才可立于天地之间,一个国家也要有道方可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不及道,娱乐至死,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的警示,今人应当记取。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