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邵忠的文章所想到的……..


在翻阅杂志的时候看到了《周末画报〉〉杂志的社长邵忠的一篇文章。他出于对本行业的统筹顾虑,提出了中国本土杂志在追求自我平衡发展的同时,如何将日益喊想得“创新"口号在被运用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科学当中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喊亮的同时能够将口号喊“到”。这才是创新效用发挥的体现之时。

 

首先必须承认,创新是基于一定的意识形存在为的,可以这么认为,创新本身存在是基于原有对事物存在认识的再认识。斯蒂芬。托姆克在《重在实验》一书中所说的,如果不是首先拥有一种创意,然后通过实验过程逐步成形的话,产品就不可能产生。当然这种创新必须以开发者本身对产品开发已有的理论概念框架为约束条件的。

 

所谓创新,我以为即改变原来的运行方式或资源配置或思想意识形态等,使得最终效用的发挥上达到类似于资源帕雷托最优形态的效果。运行方式上的创新,可以进一步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制度上的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创新,可以达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意识形态上的创新,可以使学术进一步自由和进步,即观念上的创新。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的发展动力因素中,创新可谓是最为举足轻重的一条。创新起始于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总是从个人开始的,然后才逐步转化为群体的知识。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创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的。回到文化视线内,文化也必然处于其“势力范围”之内。当下,以现象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的发展模式在文化产业圈内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譬如“超女”之现象“博客”之现象,人们总都是在关注其现象之后再开始考虑其背后推动的原因,虽然之后也可以在事实上探索出较为客观的原因,但却失去了“掘第一桶金”的良好契机,失去了最好机会意义上的原始资本积累。这里当然也不排除其之后通过大规模的资本流动而实现巨额赢利的可能。但前者,毕竟是创新精神所赋予的伟大之所在。

 

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意识的进步,从最基本上来说,都需要突破原来固有的束缚。邵忠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现在中国本土杂志的创新必须超越即在地原始阶段,需要我们从当今的文化资源的自身角度出发,以另一种视野去挖掘,去寻找灵感,让我们的文化发挥新的生命力。调整自己的视线,从现有的资源中去真正意义上体会创新的含义,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本位,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或是从我们传统文化国际化抑或是挖掘和处理文化发展的潜能都是大有裨益的。而这,我想应该是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初衷吧。

 

 

                                                                                                                                  /赵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