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飞草长,杏花春雨江南。
古诗词里,人们读着江南。可渐渐地,人们找不到江南了,江南成了一个泛地理慨念。
按各方的解释,和国家地理杂志做的一期江南专号,江南的慨念存在一个推演的过程,“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在今天有关“江南”的所有研究论著中,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韩愈谓“赋出江南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实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中国中南地区加华东地区。比一般意义上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要大出很多。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以来的江南道所在,范围以长江以南的湖南西部以东直至入海。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才将江南道细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三部分。
再后来退演成长江三角洲江南的慨念。从元代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被用于作行政区划。如清所谓“江南”,指的是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地区。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近现代却是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所以后来有人建议在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设立专门的行政区,置督抚专治,称作“江南腹心”。
国外学者对江南的定义普遍倾向于“江南三角洲地区”一词,涉及今天的苏州、上海、常州、嘉兴、湖州地区。“江南”的核心就成了完整的太湖流域地区。
而原始意义上的江南,本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以南洞庭湖、鄱阳湖流域。证据之一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言“江南”在湖南。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
上图蓝色部分最多最深的地方就是洞庭、鄱阳湖流域地区
可是记忆里那杏花春雨的江南,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那温柔绵缠的忆江南,今年全化作了恣肆狂暴的水漫江南。
卫星云图上显示的,是洞庭、鄱阳湖流域的深蓝雨情水文图,河塘湖库早已满溢。一波波暴雨云团,自长江下游向上移动,在核心区的江南停顿很长时间,二湖流域吃不消了,不少地方堤倒垸溃,抗洪抢险进入高潮。
暴雨云团此时却悄然上移到长江上游,川江预警,三峡大坝提前放闸。长江水文局最新预报,长江上游正在形成一场大洪水,洪峰流量将逼近70000立方米/秒,将超过1998年大洪水时的上游洪峰流量。全流域性洪水正在成型,98洪水滔天或重现,或超过,看来都不是难事,成了另一种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