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多磨,如果不是这样,我仍然没有机会这么近距离这么细节地走进并了解美通社亚洲,虽然早在奥运会期间我就曾亲自登门造访过新华美通PR NEWSWIRE位于朝阳门附近的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中国区负责人,更难得的是第二次登临时这家起源于美国的新闻机构的创始人年愈华甲的JOHN还亲自接待礼遇了我们,以一位老人的慈祥、一位老板的严谨和一位来自美国的新闻前辈的专业精神。
两年之后的这次,真没想到这家国际媒体机构的同仁们那么认真竟然客户经理带着责任编辑与媒体关系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我们这栋还带着地板和油墨气息的崭新办公室。所为何来?区区一篇新闻稿是也,“入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云云,云云,芝麻开门吧。
小事件,大新闻,所以要慎之又慎。
不过,这是我在与美通社亚洲合作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新鲜事,况且用如此隆重的方式来谈一篇新闻稿的改动以及撰写发布技术,于我心有戚戚焉,况且,这样的主题话题是全国上下甚至国家总理都在关注的事件和社会问题嘛,况且,这篇稿子是北京团队与杭州团队江南塞北地传输了几回才定下来的嘛,怎么在发布方面竟然会有那么多的banner和障碍呢?再仔细看看经由对方机构的那位北大毕业生修订过后的新闻稿,不禁亦喜亦悲亦笑亦啼般地无可奈何,喜笑地是他们的兢业精神,悲啼的是他们所寻找的所谓新闻点正是我们不想在此时合盘推出的,更何谈事件。但是,我还是对他们的专业和兢业表示由衷的钦佩,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与团队成员一起成长,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这是在我的职业与创业生涯中一直以来所加倍推崇的,而这次,他们的确给我们认真地上了一课,关于新闻写作,关于媒体通路,关于新闻要点把握,其实,这不仅仅是新闻的技术问题,而是上升到了艺术层面。
在工作方面我愿意听取来自各各方面的意见,哪怕这些意风在内容和形式上是过度还是不足还是恰到好处,在新闻与媒体关系上,我更不敢称自己是这个领域的达人或大姐大,但是,作为一名在京城或张扬或低调地游走过不少国内外著名4A公司和国内外大型项目的参与者或策划者,作为一个不甘平庸日日夜夜摇着笔杆子在电脑上象码字工人般的工作狂人,我早已习惯经由我处统发的稿子到了哪怕国内最权威通讯社和最知名门户网都会只字不改全文照发的状态,对方修改一个标点符号,我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次沟通是卓有成效和收获的,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有兴趣的是这些毕业于北大清华的中国著名学府、曾就职于光鲜十足机构甚至国知名电视的这些年轻人,为何竟数年如一日地云集在这家媒体机构的旗下,而且是起源于美国的新闻公司,而且是在中国落地还不到十年的年轻公司。作为一个经年累月的白领一个职场老手一个职业经理人,我能感觉到这家机构这业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2002年入驻中国短短的几年时间,他们依托北京和上海迅速建立了国内外数千家甚至万家的媒体资源库,也许,更重要的是其编辑部门团队的强大和国际化。
这样的触动系基于月前拜访美通社亚洲于国贸地区丰树大厦的办公室,因为当时是顺便而不是特意安排,所以就没有电话中国区总经理,当接待我的vivi在前台见面时正好陈总从办公区走出,看到等候在沙发里阅读着报刊架上财经杂志的我对VIVI说怎么可以让我们的客人在前台区等候呢赶紧请她到会议室啊。接下来是参观整个办公区,令我惊讶的是编辑部门享有整栋办公区的很大比例的位置,而且,是老外们最多的部门,走过这些外籍员工的身边,他们似乎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头也不抬地专注于他们案头的工作,整个宽敞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坐在一起的这间井然有序的办公区,除了键盘的敲击声,很安静,很安静。不禁在内心深处感慨,一家机构的成功是有理由的。
面对面的这次“课堂式”沟通会结束之后尽地主之宜,几个人在楼下的上岛咖啡放松下来,开始谈与工作不那么紧密相关的话题,谈美通社亚洲的创办和变迁,谈到那位将近六十岁创业的美国老人,那位帅气而且绅士的老人家在几年前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况且对于创业者我从来都是怀抱着非同一般的好奇和尊敬,VIVI说你发现了吗我们老板有什么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吗?
没有啊,不同之处是他年愈60还依然帅气依然绅士依然是个成功的创业家,哪些与常人不一样呢?
他是个新闻工作者,上过越南战场,在战争中他的腿受了伤截了肢,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腿其中一个是假肢。
我有些语翳。
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残疾人和新闻工作者,在他将近60岁的时候开始开创这个国际事业,这个事业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得到了殊荣,在美通社亚洲的同仁们发来的邮件签名档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世界公共关系大会指定新闻发布机构”“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贡献奖”“中国美国商会指定媒体合作伙伴”,更让我动容的是他们的宗旨:
We tell your story to the world.
是的,我们的故事,只有我们精彩的故事才能通过这家精彩的机构向世界讲述,那么,为了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20100716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