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天坑"须总理亲视后才能“填平” 刘效仁
过去半年内,湖南宁乡县大成桥镇村民不停地被“天坑”困扰。朱 君家去年花十多万元装修的新家转眼之间不见了。取代的是一个深深的大坑,存储的粮食、院内牲畜,都掉进了大坑里。一起消失的,还有学校的食堂和大部分操场。幸好那天是周末,学校没人。面对陷区内群众的呼声,当地政府仅给予每平方23元的补偿,农民兄弟无法接受。趁温家宝总理考察防汛抗洪临时停车的机会,胆大的农民陈凯旋更是上车带路,让总理视察了“天坑”。在大坑边哭泣的妇女,递了张纸条给总理…随后,各种善后工作明显提速,可陈凯歌却因怕官方报复而逃之夭夭。(2010年7月15日 新京报)
据介绍,这里曾有久远的采煤史,属于采空区,加上地处岩层破碎带和溶洞多存区,以及近期高密度的强降水致使土层软化,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沉降。随时可能下坠的天坑,直接威胁着百姓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可他们不断找政府部门,希望能治理塌陷,获得补偿重建家园,地方不仅无心治理,给予的补偿每平方米上限仅仅为23元。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温总理临时停车,如果不是陈凯歌等数位农民斗胆说实话,如果温总理不亲临察看做出指示,如果---自然“天坑”问题也到达不了总理案前,更不可能有此次提速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读过许多。温总理总是那样渴望亲近百姓,总是那样执著的了解真情,每每外出视察常常临时改为行车路线,以打破地方刻意安排的考察点;常常临时停车,以便随机问询附近的百姓,听取他们真心的诉求。那一年农妇就向总理反映了农民工被欠薪的问题,才引起高层关注,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清欠”的浪潮。事实也说明,虽然国家领导人频频下基层,以期掌握更多的民情民意。可由于一些地方官方的刻意封锁,却很难如愿。媒体就不时曝光考察点被包装,座谈对象由官员扮演的丑闻。
即使临时遇到一些群众,似乎也不敢“乱说乱动”。陈凯歌把温总理带到“天坑”,想再次回到总理身边时,现场亦有干部拦住,不让他再靠近。一穿衬衣的中年人低声对他说,你把总理带到这里,今后你没好日子过。一穿警服的人也凑过来,说了同样的话。事后在镇上工作的亲戚训斥了陈凯旋随便向总理反映问题很冒失,建议他出去躲躲。随后,镇上还传出派出所要抓他。以至于不得不东藏西躲,如"惊弓之鸟",并决定把镇上的菜店转让了回家种地,担被会有关部门“找茬罚款罚到一分钱不剩”。
不知道当地是否有将上访农民集中办学习班的惯例,也不知道是否有将他们送进精神病院或劳动教养的传统,但仅因为带了路说了真话,一个农民的生活就这样被改变了。可见,心灵的恐慌远远比外在的压力还要沉重。本来,“无坑”问题并非大事件。为什么农民给总理的纸条写道,“我每天日思夜想的是,如果中央领导亲自来看看,那该多好啊……”若总理当天没临时停车,塌陷灾情将会怎样?“为什么总理关注了,问题才能解决?”这除了一些官员麻木不仁、消极作为的官僚习气,更让人忧心的是,官民之间的“天坑”还有多少?存留在百姓心底的“天坑”又有多少?天然的地质的“天坑”,或许能够迅速填平,而干群之间的“天坑”又靠什么填平?
如果,官员依然没有一颗亲民的心,敬民的心,没有一颗儆省的心,一颗自责的心,没有一颗爱心,一颗良心,很难相信,能够填平与百姓之间的“天坑”?动辄得咎,以言论罪,刻意隐瞒,即便填上了地理上的“天坑”,而百姓心底的恐惧不安,“杯弓蛇影”依然难以消除,陈凯歌们仍然会生活在战兢股悚之中。
http://news.sohu.com/20100715/n273512594.shtml
通联:刘效仁,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235300,05578095386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