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磊
不久前,由于写了一篇关于朱自清《背影》不该继续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立马招致很多朱氏“伪粉丝”的攻击,令我甚感这种浮躁的网络亚文化已经是进化到一种莫名其妙之境。但胡磊并不怕这些骂来骂去都没有长进的网络混混,难道中学教材是老虎屁股动不得?它在选材方面就没有误导和缺陷吗?
按理说,中学语文教材是稀有资源,能入选的文章通常都是杰作或名篇,起码要经得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历史真实性等各方面的验证,并非是单纯辞藻华丽、句式考究、色彩浓厚等就能上榜,因为其肩负起中国青少年传道解惑授业之重任,不慎重也不行。但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不少所谓名篇存在很多可商榷之处,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例。而另外还有一篇长期入选中国课文的外国名篇,在其作者原籍国备深冷落,弃之如草芥,但在我国却奉之如珍珠。我说的就是法国人都德的《最后一课》。
中国人熟悉的《最后一课》,在作者原籍国法国,根本不像中国那样学习这篇课文,法国中学并没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道都德是何人。而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文中主人公小弗郎士或许都是如此。
历史资料指出,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赔款25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德参战,痛心法国的惨败,1873年创作了《最后一课》。
课文里说,小弗郎士逃学到野外游玩。“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小弗郎士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法语,他听得极其认真,连镇里的成年人也来学习。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下课时,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
事实上,在今天的阿尔萨斯有的地方,老百姓说的都是德语。因为阿尔萨斯在古代属于德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居民都说德语。1552年被法国占领统治,当地居民对法语存在抵制倾向。当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但在《最后一课》中,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而现在法国不在学校里学习《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或许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课文故事和历史现实的不同,不继续传授给学生也是尊重历史的表现。
《最后一课》是老外的东东,相信不会象朱氏所拥有众多“粉丝”的实力,它的入选,是中国人被一个老外忽悠了近半个世纪,负责任的课文编辑们,难道不可以改变这个难堪的局面吗?不要让一个个选材上的一个个“奇迹”变成贻笑大方的奇观了。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