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样本污染


统计弄虚作假已成社会公害。7月上旬,《人民日报》刊登长篇文章(http://news.163.com/10/0705/04/6AQ7A3TM00014AED.html),披露了电视收视率样本户被个别地方卫视“收买”的不正常现象,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

按照《广播电视词典》的解释:电视节目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收视率分为家庭收视率和个人收视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视率大于个人收视率。

目前我国电视收视率数据采集方法有两种,即日记法和人员测量仪法。日记法是指通过由样本户中所有4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填写日记卡来收集收视信息的方法。样本户中每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日记卡,要求他们把每天收看电视的情况(包括收看的频道和时间段)随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卡上。日记卡上所列的时间间隔为15分钟。每一张日记卡可记录一周的收视情况。人员测量仪法是指利用“人员测量仪”来收集电视收视信息的方法,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收视调查手段。样本家庭需要先安装收视测量仪,手控器上为家庭的每个成员设定自己的按钮,而且还留有客人的按钮。当家庭成员开始看电视时,必须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钮,不看电视时,再按一下这个按钮。测量仪会把收看电视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钟为时间段(甚至可以精确到秒)储存下来,然后通过电话线传送到总部的中心计算机(或通过掌上电脑入户取数据)。

电视收视率调查数据欠准现象由来已久,有调查方法不同的原因,也有样本受污染的原因。早在“2002中国传播论坛——中国电视剧传播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就曾痛斥过假收视率的现象。他举例说山东省一家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已经停播三个月了,但是收视调查公司依然能够提供该栏目的收视率,而且收视率还高达30%。这种假收视率的出炉,与收视率样本受到污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目前电视收视率调查是由一些调查公司负责的,是商业调查的一种,也是地地道道的企业行为,不属于政府统计范畴,但收视率调查毕竟也是统计调查的一种类型,属于统计调查范畴,其中暴露出的样本污染问题,值得政府统计系统警惕。

从调查原理上看,收视率调查属于抽样调查,即在全国各地抽取相对固定的样本户,然后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这些样本户的跟踪调查,来获取抽样调查数据,并以此推断总体。因为样本户是用于推断总体的,其对总体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又由于被抽中的样本在数量上要比总体小N倍,所以,干扰样本也就成了许多想干扰总体特征的单位或个人的最佳选择。

于是,样本污染的现象便发生了。被干扰的样本,我们姑且称之为“污染样本”。用污染样本推算出的总体,必定是“污染总体”。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收视率样本总量通常较小,因而每个样本的实际表现对收视率的汇总结果都有很大影响,即对总体的污染程度会很大。用这样的受污染的总体推断数据去进行排名或其他决策,必定会混淆黑白,指鹿为马。

所以,维护样本的纯洁,是各个统计调查机构必须认真对待、严肃对待的一件头等大事。没有了样本的纯洁,就不可能有调查的纯洁,也就不可能有调查的信誉和公信力,而相应的调查结果也必然会成为花瓶和摆设。

当某项统计调查是用于政绩考核、业绩评价或其他行政目的的时候,干扰样本的现象就极有可能发生,甚至会很严重。而这个时候,恰恰正是考验调查组织者智慧、能力与素质的时候。俗话说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调查组织者主观上坚定了维护样本纯洁的信念,就一定会找到保持样本纯洁、保证调查不受人为干扰的办法。

拿电视收视率调查来说,控制措施也是容易做的。第一,要保密。哪些家庭被抽中了,即哪些家庭是样本户,调查组织者必须严格保密,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同时,还必须要求被抽中家庭配合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透露自己是样本户的事实。第二,要监控。调查组织者要加强对样本户反馈数据的日常监控,特别是通过调查数据来评估样本户受干扰的程度。一经发现受干扰的事实,要迅速果断地采取换户措施,必要时也应对干扰调查正常进行的单位和个人辅之以必要的经济处罚,直至通过媒体曝光。对通过收视率造假而骗取荣誉的,有关部门应予收回。

抽样调查目前已经应用于我国政府统计调查的许多领域。新《统计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它对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的巨大影响。因此,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抽样调查的重大意义,深刻吸取收视率调查受人为干扰的教训,警惕并坚决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样本污染,千方百计净化调查环境,把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尤其是政府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者必须恪守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依法开展抽样调查,首先确保自己不监守自盗,坚决不做利用职务之便污染样本以谋取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抽样调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才能让统计成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