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后,总有会有一些“牛事”发生,比如高考“牛人”、高考“牛班”等等。然而颇为令人不解的是,“最牛班级”所创造出来的这个神话般的“奇迹”不仅没有得到众人的推崇,反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质疑与讨伐。何故?——某地2009年“最牛班级”学生 “爆料”:“最牛班级”是学校刻意而为之,从高二起,就将全校排名前40名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高中最后两年几乎没有假期,就连过年也只放五天假”。在上海,也有一些名校组成“掐尖班”,集中了最会考试的学生,配备了全校最好的老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以肯定地说,设若单纯就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而言,“最牛班级”的学生无疑都是极其优秀的,给他们戴上“最牛”的桂冠一点也不为过。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国家教育部2009年就曾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并三令五申不准各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培优班等,那么一个又一个最牛班级的神奇现身又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诚如博友所说,最牛班级的秘密,绝非那些了无新意的学习方法、领导有方云云,根子还在于其组班历程——掐尖式招录传统。没有重点中学,哪来的最牛班级?没有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天上怎会掉下“牛群”?——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和发展人的,可当有些学校把升学教育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把制造“最牛班级”作为最大政绩并津津乐道、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是该为这些学校所创造的“神话”究而喝彩、而激动,还是该为这样一种病态的教育、病态的社会而感叹呢?
笔者是做基础教育工作的,深知学生升学的“潜规则”。且不说那些所谓的“名校”、“重点”是如何来网络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单是笔者所经历的一个事实就足以让大家慨叹不止:笔者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时,发现每一届学生在进入初三时,都会被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分流,于是在“考学班”与“普通班”的等级划分中,学校便把所有精力和资源用到了这个“考学班”学生身上;而至于那些占有80﹪的“普通班”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被遗弃于学校和教师的视野之外了。笔者对此也曾表示反对,但得到的回答是,只有一个学生能够进入“省重点”,哪怕是其他所有的学生都考零分也是值得的!——惶恐之中,笔者看到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恐怖与冷漠;笔者也晓得,这“不放过”的一个也未必就有进入“最牛班级”的资格,因为他极有可能还会成为那被“错杀”中的一员。
最牛的学校、最牛的班级、最牛的教师资源、最牛的外界条件、最牛的保送政策加上资质最牛的学生成就了“最牛班级”。但在这个所谓的顺理成章当中,我们又忘却了什么呢?有人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那么,这个“最牛的学校、最牛的班级、最牛的教师资源、最牛的外界条件、最牛的保送政策”又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呢?2009年11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履新就提出要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重要工作来抓,设若各学校都像华师大二附中这样为了缔造一个所谓的教育“神话“而倾学校全力来打造所谓的“最牛班级”的话,教育均衡发展何时才能实现?“教育不公平”何时才能退场?——既然“最牛班级”必然会导致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恶果,既然“最牛班级”是素质教育向精英教育让路的具体表现,那么这种根本不值得称道的“最牛班级”为什么还要有?为什么还会存在?
新华网在报道上海某高中 “最牛班级”时说,由前十几、二十年炒作高考“状元”到去年开始炒作“史上最牛班级”,说明教育的急功近利、教育的浮夸又上了一个台阶,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可见“最牛班级”并不值得说道。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真不晓得那些所谓重点学校的领导和那些惯于制造噱头的媒体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用种种不为人道的手段将所有区域范围内外的优秀学生笼络于校内,然后再将其血淋淋地分出了三六九等来,或许这就是“最牛班级”的真实面目罢?!
——“最牛班级”越吃香,其背后所掩盖的基础教育就越贫瘠!“最牛班级”越耀眼,中国的教育就越悲哀!
(李吉明2010年7月13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