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的烦恼”之《我该“放弃”吗?》


企业成长的烦恼:

    郑总:公司已有十年,开始的两年,我先后代理过三种机电类产品,第三年放弃了两种,主做一种产品的经销。之后我试做委托加工,销售局面打开后,我就自己办厂加工,而且设立了研发部,做改型设计。由于生产质量控制和客户服务做得不错,公司在业内建立了声誉,盈利稳定增长。后来在别人的提议下,我又投资了一家保健品加工厂和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这两个项目在论证时投资收益预期都很高,但实际的情况是到现在三年了,至今未能盈利,而且为了持续经营,仍需要一定量的投入。我担心这样下去我的现金流难以周转。而且,会反过来影响到我原来业务的发展。但如果放弃这两个项目,原先的投资会有很大损失,何况这两个项目如果真的做起来,市场前景也是很好的,说不定将来会有很大的回报。

我该怎么办?

 

大任咨询首席专家 卜安洵

    有人用“+-×÷”来形容企业成长过程中对经营范围的调整。意思是开始做加法,能吃就贪吃。之后做减法,找最有营养、最合胃口的吃,其他的放弃。再后来做乘法,把选定的菜做成招牌菜,开成招牌店,放大到全市场去。最后的除法,是指将业务聚焦到价值链的最高端,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企业成长的过程是对核心业务发现、做实、做强和升华的过程。但郑总提出的问题却十分普遍。为什么企业在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后,大多数的老板多选择了增加新业务?我想起码有两个理由:

    ---主营业务做到一定程度,为了再增长而发生的投入产出率往往是衰减的,而某些新生的业务却回报更高,我不应该转移投资吗?

    ---将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应该更能抵抗风险吧?

    现在我们要认真分析来下这两个看似很“理性”的理由。

    其一:任一项经营的投资回报率都是一个波动的曲线,某些阶段,比如扩建产能、信息化改造或高素质团队培养等,在投资发生的初期,成本快速增加而收效却有延迟,会出现短期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而一定时期之后,在更高的生产、管理平台上的价值回报优势就会显现出来,投资回报率进入更高的向上区间。什么时候会出现难以逆转的“边际递减”?当你的企业成为目标市场中“数一数二”之后。即:只有你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成为该行业中“数一数二”的时候,为了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你可以选择其他的业务。

    其二:将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中,就会降低风险吗?不一定。决定鸡蛋风险的不是篮子,而是你将篮子放在哪里?篮子都放在同一块“翘翘板”上,风险是一样的,甚至更大。因为抢护的时候你难以顾全。也就是说,除非你在商业、不动产、存款等不同的系统中分散投资,才可能分散风险,只要都是投资于商业,在共同的市场大浪中,何来风险的回避?

    很多人会坚持说,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有高有低的,而且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周期中平均利润率也不同。我们不应该发现和选择更高回报率的机会吗?对此,美国的研究者做过一个较系统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差可以达到2-3倍;但同一行业中由于不同的管理水平和商业模式而导致的盈利能力相关可以达到8-9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是哪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造飞机固然能造个个波音公司,卖便易货也能卖出个沃尔玛,而且后者更大。问题是不要做一行换一行,或者同时做几行。有的老板自视能力和精力都属“超人”,或者公司的财力和资源“超强”,只做一门不过瘾。看看身边的例子:可口可尔只做可乐,百事可乐愈做愈多,谁强谁弱?华为07年做到147亿美元,成为公认的国际级大企业,20年来的专注换来持续的增长。联想痛定思痛,毅然回归PC主业。海尔以家电之强反补IT、手机、医药,负重难前。以联想、海尔的能耐,尚且难创多元化的阵地。你的企业“运气”更好吗?

    当然,已经涉足,很难“轻松”退出。要有断臂求生的意志,先要断绝对多元经营或许能成功的幻想。而产权市场的发达,为企业围绕核心能力的经营提供了条件。当你必须有所“退出”时,对兼并重组和资产交易多一些关注是必须的。也许,部分业务退出的同时,正是你的主业高歌猛进的契机。

作者: 卜安洵 中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专家、大任咨询首席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