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调查


 

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调查

 

董宝瑞

 

前天,笔者贴出自己近些天在昌黎城南饮马河畔拍摄的一些鹭鸟嬉戏的照片,引起不少博友与访客的兴趣。今天,贴出坐落在昌黎县城东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几位教师写的调查报告《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以使大家了解昌黎县城内外有哪些鸟类停留、栖息。

昌黎地区的鸟类调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是由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组织进行的。

郑作新,1906111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教师家庭,祖籍福建省长乐市。其父亲郑森藩是中学教员,曾任过中学校长。郑作新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由祖母养大。郑作新自幼聪明好学,上小学时一直是优秀生,连续跳级,中学毕业时才15岁,经学校再三推荐参加高考。其考试成绩非常优秀,被福建协和大学破例录取。在大学期间,有只用了三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大学4年的课程。1926年夏天,郑作新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在密歇根大学学习初期,他的学费及生活费主要靠半工半读解决;后来,他兼作助教,又获研究院和中华教育科学奖学金,费用得到解决。他于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193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Sigma Xi金钥匙奖。其撰写的长篇博士论文《林蛙生殖细胞发育史》,被推荐到水平较高的德国学术刊物《Zeitschift fur Zellforschung und mikroskopische Anatomie》发表。在美国求学期间,郑作新主要研究动物发育学。有一次,他在一个博物馆里看到一只羽色艳丽、体态优美的大型鸟,认出是产自中国的金鸡,其名却由瑞典人林奈(Linné)1758年发现并用拉丁文命名。这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立志要研究中国鸟类,开创祖国的鸟类学研究事业。1930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他谢绝美国有关单位的挽留和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被母校福建协和大学聘为动物学教授兼系主任。由美英等国教会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教材使用的几乎都是英文课本,教课也采用英语,实验用的标本也全靠进口。郑作新认为,要切实为祖国培养人才,应当首先解决教材问题。为此,他率先用中文编写了《大学动物学实验教程》,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8年,他又编写、出版了《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普通生物学》等教科书,从而使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鸟类研究,终于开展起来。也是在1938年,郑作新创办了中文版的《协大生物学报》,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采集,并举办鸟类展览,使学生对鸟类发生兴趣。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到地处武夷山脉的闽北山城邵武,郑作新见当地鸟类资源丰富,除留鸟外,还有候鸟述路停留,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于1941年发表了国内较早的鸟类学研究论文《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

19453月,郑作新被美国国务院文化司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和访问。在此期间,他查看了美国有关单位和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鸟类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鸟类的外文文献资料。1946年由美国归来,他继续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在此前后,他先后出任福建协和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等职,开始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的考察整理。1947年,他在中国科学社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中国鸟类名录》,是我国学者首次自行研究撰编的全国性鸟类名录,名录列出中国鸟类1087种、912亚种,合计1999种和亚种。1947年,他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后来,他被调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国立编译馆,主持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作新被从南京调到设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工作。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后来被改建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历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先后出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兼自然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动物学暨动物地理学主编等职。

郑作新是在1952年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到昌黎县来调查农林益鸟及其生活史的。当时,他认为,要摸清我国鸟类的家底,应当对我国的鸟类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从1952年至1955年,他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在昌黎的林区进行大量调查,发现食虫鸟53个种和亚种,发表了《河北昌黎果区主要食虫鸟类的调查研究》的文章,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使大众保护益鸟的意识得到增强。

郑作新再一次到昌黎进行鸟类调查,与为麻雀“平反”有关。时至1956年,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开始受到“围剿”。“大跃进”时期,全国许多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灭雀之战,麻雀成为人人喊打的鸟类。是否消灭麻雀,在动物学界引起了争议。作为鸟类学家,郑作新认为,麻雀是最常见、分布最广而且与人类经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鸟,应对它进行充分研究,方能确定其是否为“害鸟”。为此,他和自己的同事们又来到昌黎,并到北京近郊农业区,计采得848只麻雀标本,逐一剖验嗉囊和胃部,从中发现,麻雀在冬天以草籽为食,春天在喂雏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幼鸟的食物虫子占95%;秋收以后,麻雀主要啄食农田的剩谷和草籽,在收成季节对农区和贮粮有相当害处,但在林区、漠地、城市,害处并不显著,相反在其繁殖季节还有一定益处。为此,对麻雀要依不同季节和地区,加以区别对待。1957年,郑作新写出《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发表在《动物学报》上,并在报刊上撰写文章介绍麻雀的益和害。到1959年,麻雀得到“平反”,国务院在通过《农业发展纲要》时,把四害中的麻雀改为了臭虫。当时,人们都说,是郑作新使麻雀免遭了灭顶之灾。

多年时,由于在鸟类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与成就,郑作新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来,他还被推选为日本、德国、英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美国鸟类学会荣誉会员,三次连任英国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会长、终身会长,国际鹤类基金会首届顾问,第22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名誉主席。

郑作新是中国动物学会发起人之一,历任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他也是中国鸟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先后任第一任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还兼任世界鹤类研究中心、中国动物园协会、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学术团体和组织的顾问。1951年,郑作新参加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员。1998627,郑作新在北京逝世,学年92岁。

郑作新先生在50多年前,常到昌黎进行鸟类调查,并写出《河北昌黎果区主要食虫鸟类的调查研究》等文章,使昌黎地区的鸟类资源底码较为清楚,并使新版《昌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的《地理编》的“动物”内容异常丰富,为其他地区所难有。

难能可贵的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纪,由昌黎本地土生土长的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又有几个青年学者致力昌黎地区的鸟类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非常令人欣喜。

张波、杜利强、李顺才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近年写出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笔者是从网络获悉的。经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讯博友李文玲联系,拿到了原文。今年年初,中共昌黎县委宣传部与昌黎县文联联合创办了《品读昌黎》杂志,笔者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些编改,已经推荐其在《品读昌黎》第2期发表。

在《品读昌黎》第2期发表的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全文如下:

 

昌黎县城区的野生鸟类

 

张 波 杜利强 李顺才

               

昌黎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濒渤海湾。昌黎县城所在地昌黎镇,位居昌黎县北部,位于北纬39°42′:东经119°09′,北倚碣石山,南临饮马河,城区面积30.73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万人,辖昌黎镇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何家庄、渟泗涧、八里庄、五里营9个行政村。城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1℃,年平均降水量为712.7厘米,通常以七八月最多,无霜期为186天。城区内生境类型主要有居民区、果林区(主要分布于东、西、北部,有桃、苹果、梨、葡萄等)、绿化区(有杨柳、刺槐等和一些灌木)、北部丘陵区(有油松、栎、荆条等)、农作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有玉米和小麦等)和湿地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许多种鸟类来此繁殖停歇或越冬。郑作新等于1953年至1957年曾在昌黎县城以北和西部山地进行鸟类调查,但是,有关昌黎县城区野生鸟类调查未见报道。从20035月至200610月,我们对昌黎县城区野生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昌黎县城区野生鸟类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城区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方法,是采用路线调查和定位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借助10×50倍望远镜在不同季节对昌黎县城区不同生境野生鸟类进行调查记录,辅助于走访群众以获取更多资料,根据形态和生态特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类鉴定;根据遇见鸟类的季节以及鸟类繁殖期的形态特征,判别其居留类型,对于难以确定其居留类型的鸟类,则依据《秦皇岛鸟类》的记录确定。在调查中,平均每小时见到10只以上的为优势种,平均每小时见到l9只的为常见种,平均每小时见到1只以下的为少见种。

经过3年多的观察研究,我们在昌黎县城区共记录野生鸟类122991种,其中雀形目1665种,占总种数的71.43%;非雀形目1326种,占总种数的28.57%。雀形目以鶲科、雀科、鸦科等种类居多,非雀形目以鸭科、鹰科、鸱鸮科琢木鸟科等种类居多。在这91种鸟类中,(树)麻雀、喜鹊和家燕为优势种、珠颈斑鸠、北京雨燕、戴胜、金腰燕、白头、太平鸟、红嘴山鸦和红尾伯劳为常见种。在记录的91种鸟类中,有古北种鸟类65种,占总种数的71.43%;东洋种鸟类12种,占总种数的13.19%;广布种鸟类14种,占总种数的15.38%。这反映出昌黎城区的区系类型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这与昌黎城区在动物区系上属于古北界是一致的。在这91种鸟类中,有留鸟18种,占总种数的19.78%;夏候鸟17种,占总种数的18.68%;冬候鸟5种,占总种数的5.50%;旅鸟51种,占总种数的56.04%。可见在这些鸟类中,比例最高的是旅鸟,留鸟、夏候鸟、冬候鸟依序次之,冬季鸟类种类比较匮乏。这说明昌黎县城区是鸟类迁徙时比较适宜的停歇地,也是鸟类较为适宜的繁殖地。

昌黎县城区的鸟类生境分布情况:

绿化区:该区鸟类共计42种,占总数的46.15%,其中夏候鸟8种,冬候鸟1种,旅鸟20种,留鸟13种。该区繁殖鸟和旅鸟种类均较丰富。其中优势种有(树)麻雀和喜鹊,均为留鸟;在常见种中,夏候鸟有戴胜和红尾伯劳,留鸟有珠颈斑鸠和白头鹎,冬候鸟有太平鸟。

果林区:该区鸟类共计37种,占总数的40.66%,其中夏候鸟4种,冬候鸟1种,旅鸟29种,留鸟3种。该区旅鸟种类丰富,繁殖鸟和冬候鸟种类较少。其中优势种有(树)麻雀,常见种有喜鹊,均为留鸟。

北部丘陵区:该区鸟类共计22种,占总数的24.18%,其中夏候鸟3种,冬候鸟3种,旅鸟7种,留鸟9种。该区留鸟种类较丰富,候鸟种类相对较少,缺乏优势种。在常见种中,夏候鸟有金腰燕,留鸟有红嘴山鸦。

农作区:该区鸟类共计14种,占总数的15.38%,其中夏候鸟2种,冬候鸟2种,旅鸟6种,留鸟4种。该区候鸟种类相对丰富。在优势种中,留鸟有(树)麻雀和喜鹊,夏候鸟有家燕,常见种缺乏。

湿地:该区鸟类共计8种,占总数的8.79%,其中夏候鸟4种,旅鸟4种。该区种类均为候鸟,且缺乏优势种和常见种。

居民区:该区鸟类共计5种,占总数的5.49%,其中夏候鸟4种,留鸟1种。该区种类均为繁殖鸟。在优势种中,留鸟有麻雀,夏候鸟有家燕。常见种有北京雨燕,为夏候鸟。

分析发现,以绿化区鸟类种类最多,其次依序是果林区北部丘陵区、农作区、湿地、居民区。绿化区鸟类种类及拥有优势种和常见种数量最多,这与城区部分企事业单位绿化程度高,城区与昌黎北部碣石山区紧密相连有关。而果林区和农作区鸟类种类较少,候鸟种类居多,且果林区缺乏优势种和常见种,农作区常见种更为少见,这与普遍使用农药和人为干扰多有密切关系。北部丘陵区鸟类种类较少,候鸟种类也相对较少,优势种和常见种匮乏,与植被类型单一,植物覆盖率低和人为干扰多关系甚大。湿地鸟类种类少且无优势种和常见种,与城区内的湿地均为明水,缺乏芦苇、香蒲等植物群落有关。

在昌黎城区野生鸟类组成中,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分别是大天鹅、雀鹰、松雀鹰、普通、红、灰背、红角、雕和纵纹腹小;河北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分别是白鹭、黑翅长脚鹬、蚁鴷、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白头鹎、黑枕黄鹂和北鸟;中日两国协定保护候鸟41种;中澳两国协定保护候鸟5种。食虫鸟类和观赏鸟类资源也比较丰富。这里野生鸟类资源价值较高,保护鸟类资源的任务较重。

鸟类保护的建议。昌黎县城区内候鸟的种类与数量和一些留鸟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减少,这与城区人口密度加大,侵占了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大量施用农药有很大关系。昌黎县城区的鸟类大多数为保护种类,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人仍用鸟网、弹弓等工具非法猎捕鸟类,这也是影响鸟类在城区内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在搞城区发展建设时,要考虑保留具有相当面积的自然景观、果林区和农作区,治理好城区内池塘等湿地的污染,清除掉其中的垃圾,做好这些湿地附近的绿化工作。

    2)提倡对城区内外绿化树种、果树和农作物病虫害联合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减少以至逐渐消除使用农药。

    3)城区绿化要注意乔灌草相结合,并且尽量形成一定规模。

4)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放宣传册布置橱窗和组织爱鸟周等活动,大力宣传保护鸟类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及有关保护鸟类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国际协定,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坚决禁止非法捕猎。

 

     (原载2007年第1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略有改动。主要作者张波为河北科技师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皇岛植物资源和鸟类资源。)

                                                                   

 

附:昌黎县城区野生鸟类名录

 

鹳形目

鹭科:白鹭、池鹭。

雁形目

鸭科:大天鹅、绿头鸭、斑嘴鸭。

形目

鹰科:雀鹰、松雀鹰、普通鵟;

科:红、灰背隼。

鸡形目

科:石鸡、鹤鹑。

形目

鹬科:针尾沙锥、黑翅长脚鹬。

鸽形目

鸠鸽科:珠颈斑鸠、灰斑鸠。

鹃形目

杜鹃科:大杜鹃。

形目

鸱鸮科:红角、雕、纵纹腹小鸮。

雨燕目

雨燕科:北京雨燕。

佛法僧目

戴胜科:戴胜;

翠鸟科:普通翠鸟。

鴷形目

啄木鸟科:蚁鴷、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

雀形目

百灵科:云雀;

鹡鸰科:山鹡鸰、白鹡鸰、树鹦;

燕科:家燕、金腰燕;

鹎科:白头鹎;

太平鸟科:太平鸟、小太平鸟;

伯劳科:虎纹伯劳、红尾伯劳;

黄鹂科:黑枕黄鹂;

卷尾科:黑卷尾;

鸟科:灰鸟、北鸟;

鸦科:松鸦、红嘴蓝鹊、喜鹊、红嘴山鸦、大嘴乌鸦;

科:鹪鹩;

鶲科:蓝歌、红点颏、红胁蓝尾、北红尾、白喉矶鸫、斑鸫、白眉鸫、山噪、鳞头树莺、大苇莺、极北柳莺、巨嘴柳莺、褐柳莺、黄腰柳莺、冠纹柳莺、暗绿柳莺、黄眉柳莺、 白腹(姬)鶲、红喉(姬)鶲、(姬)鶲、白眉(姬)鶲、(姬)鶲、乌鶲、北灰鶲;

山雀科:沼泽山雀、大山雀;

绣眼鸟科:红胁绣眼鸟、暗绿绣眼鸟;

文鸟科:(树)麻雀;

雀科:燕雀、金翅雀、黄雀、普通朱雀、黑尾蜡嘴雀、黑头蜡嘴雀、锡嘴雀、黄眉、小、栗耳、白眉、黄胸、灰头、黄喉、栗、三道眉草

 

2010711晨于碣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