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图】


《鲁迅的胡子》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中国短篇小说了蒋一谈《鲁迅的胡子》(新星出版社)

【鲁迅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他以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阐释。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每增加一个新的读者,就增加了一个新的鲁迅。有时候还远远不止这个数量。同一个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认识不同的鲁迅,只要你拥有不断地重读的勇气。也许只是多发现了一个侧面,却足以刷新鲁迅给你的印象。又有谁敢说自己已全面地了解鲁迅呢?】

鲁迅为何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洪烛

   

李白是酒,鲁迅是药。鲁迅的药,在中国的坛坛罐罐里熬了数十年,还是那么苦。某些人是皱着眉头喝下去的。这是一位比李时珍重要得多的“老中医”。他的杂文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属于民间偏方一类?他死了,对手却依然存在,那就是我们民族躯体里乃至性格中顽固不化的病毒。

我印象中周树人改名鲁迅,从绍兴变卖了古宅举家北上的。他在北京大学执教,讲授过哪些课程,我无法查考了。我只知道,1918年4月至五四运动前夕,他在北京用那字体刚健的小楷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代表这位大学教师人生中第一座高峰的作品同样震撼了那个时代。

掀开中国现代史的第一页——我首先想到了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的那个时代,他们当之无愧为20世纪进入北京的第一代外省文人的代表。他们置身的是刚刚推翻了帝制、刚刚结束了数千年封建时期的新时代,他们进入的是一座没有皇帝的皇城,一座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旗帜、但又在背影里隐约拖着传统的辫子的古都。所以他们不得不以远道而来的斗士形象出现,在血气方刚的壮烈搏击又不乏浪漫的游侠作风。他们先声夺人地占领这个国家文明断层的上风和世纪更替的关卡,或者说,他们是第一代新青年,新型知识分子。

站在五四大街,能看见老北京大学的红楼(今文物出版社院内)。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文物,证明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诸多文化名流的见证。想当年鲁迅曾经穿着灰布长衫、围着白围巾在红楼里出入呢?红楼这个名称,永远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甚至相信,最著名的红楼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曹雪芹梦见的,另一个则从属于现实——即老北京大学的红楼,简直称得上世纪初的一座文化堡垒,它对历史的影响不比曹雪芹的那座空中楼阁逊色。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诗人小说”堪称一种小传统。仅仅凭着那部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在我眼中就是个大诗人,他的小说也是“野草”,在《野草》的基础上长出的“野草”,以野火为燃料、《野草》为肥料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鲁迅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他以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阐释。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每增加一个新的读者,就增加了一个新的鲁迅。有时候还远远不止这个数量。同一个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认识不同的鲁迅,只要你拥有不断地重读的勇气。也许只是多发现了一个侧面,却足以刷新鲁迅给你的印象。又有谁敢说自己已全面地了解鲁迅呢?

   在没有鲁迅的日子,我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但鲁迅又是一个让人忘不掉的话题。每一种新的阐释,都可能唤起更多的人的好奇:想看看自己阅读时的死角究竟在哪里。想比比别人发现的鲁迅与自己眼中的有何不同。我只能这样猜测;我们可以忘掉鲁迅,而鲁迅从不曾忘掉我们,因为他在写作时不仅想着同时代的人,也想着未来的人……这导致他提出的问题以及所作的解答长期有效。

   现在,我又想起鲁迅了。又想说说鲁迅了。表面上的原因,是我的诗友蒋一谈,刚出了叫作《鲁迅的胡子》的小说集,这本新书带给我一些新的启示。潜意识里,说说鲁迅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我盼望通过认识鲁迅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乃至周围的人。一般的作家,很难有鲁迅那么大的能量:既让人看不透,又让人说不够。

   蒋一谈跟我年龄相近,也都算是鲁迅的老读者。中学语文课本,先入为主地给我们头脑里灌输了一个鲁迅,一尊有点概念化的塑像。然而真正把他当作大活人来看待,还是在走向社会之后。当我们自己长高长大,才能真正意识到鲁迅的高大;当我们经历了成熟的痛苦,才能体会到鲁迅之成为鲁迅的艰难以及可贵。让一个人成为塑像是容易的,而让塑像复活成人,却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需要填加大量来自自身的人生体验。在我眼中,鲁迅已不是他自己了,鲁迅是一副燕窝,之所以富有营养,乃是因为一代代读者借鲁迅的羽毛、枝叶为自己的灵魂筑巢,并且在近似于祈祷的劳作中,不计代价的投入了唾液、眼泪、心血,加以搅拌,使之水乳交融……鲁迅成为塑像本不是什么错,关键是要让这尊塑像带有我们自己的体温,才真正地有意义。

   如今,蒋一谈又用小说的形式,为鲁迅画一幅肖像。他并不是把脑海里的鲁迅塑像推倒重来,而是想将它给捂热了,使青铜的材料变得像血肉一样丰满。如果说符号化的鲁迅是一个孩子堆出的雪人,在《鲁迅的胡子》这本书里,我看见了另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靠近雪人,大口大口呵着热气,不是梦想把塑像给呵化了,而是怕塑像的原型冻僵了。这个孤单的孩子,想入非非地在给冻僵的雪人进行人工呼吸,希望自己呼唤的对象早点醒过来,身体变暖、变软、变得灵活,直至成为自己最默契的伙伴……茫茫旷野,他找不到第二个适合给自己作伴的人了,鲁迅是孤独的,那些真正热爱鲁迅的人,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一个孤独的人,才能跟另一个孤独的人成为朋友,才能打破彼此的孤独。

  

   蒋一谈的小说《鲁迅的胡子》,没有直接描写鲁迅的孤独,只描写了一个仰慕鲁迅的人的孤独,却间接地渲染出了鲁迅那命中注定般的孤独:鲁迅在他那个时代的孤独,鲁迅在当下这个社会的孤独,以及鲁迅未来的孤独……鲁迅,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啊。鲁迅,因为孤独而伟大,也因为伟大而孤独,而在别人眼中显得更为孤独。可总有一些孤独的人,因为读懂了鲁迅的孤独,而变得不再孤独了——或者说,不怕孤独了。蒋一谈,应该算其中的一个吧?我希望我也是。

   《鲁迅的胡子》一书的封面,使用了一幅鲁迅的木刻头像。这也是蒋一谈理想中的鲁迅形象吗?木刻的鲁迅,表情严肃、冷峻,在夜色的背景下,似乎只有那张脸是亮的。黑暗无法侵蚀他,他却在咀嚼着黑暗、消化着黑暗。

   我很好奇:蒋一谈为何用《鲁迅的胡子》来命名这本书?仅仅因为这部小说集收录了一篇叫《鲁迅的胡子》的小说?如果给鲁迅看面相,他那浓密的胡须确实很有特色。这是大师的胡子,经典的胡子,曾令我联想到高尔基的胡子、契可夫的胡子……

   蒋一谈怎么注意到鲁迅的胡子,并且为之写一篇小说呢?在这篇小说里,“我”是个长得很像鲁迅的当代人,被星探公司发现,因为正有个导演寻找外形酷似鲁迅的演员。试妆时粘上鲁迅特有的胡子,简直就是鲁迅的化身。“我”为了过足扮演鲁迅的瘾,以鲁迅的造型走在大街上、坐出租车,甚至回到自己开的足底保健店也舍不得卸妆,还以鲁迅的扮相站在店门口招揽顾客,有的客人很乐意享受山寨版“鲁迅先生”的按摩服务……这遭到了市场纠察队的干涉,禁止“我”打着鲁迅的旗号做生意……后来又发生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我”甚至还遇到一个研究一辈子鲁迅的老专家……

   详细的情节大家最好还是看小说吧。绝对出乎你们意料。读完之后,我很佩服蒋一谈的想象力,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与鲁迅有关又似乎无关的故事,以山寨版“鲁迅”的命运揭示了鲁迅对于当代现实生活的意义,或无意义。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写鲁迅的。从一个从来未被发现的视角,勾勒出不同人心目中不同的鲁迅。翻过小说的最后一页,我不禁感叹:冷静的鲁迅,最能让人痴迷,也最能让人疯狂。在这篇小说里,假胡子是最重要的道具,构成假鲁迅与真鲁迅的区别,同时也是当事人向鲁迅靠拢的方式。但他心理上的变化,更像是在向鲁迅致敬。

   小说家蒋一谈,虚构出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同样也是在向鲁迅致敬:让笔下的人物代替自己去圆一个梦。一个在物质世界里显得比物质更为奢侈的梦。我没有把蒋一谈的《鲁迅的胡子》当成小说来读,而把它读成了一个寓言。

  

   鲁迅的胡子,还从来没有人这么形容过吧?我也不妨就此展开更深入的联想。

   毛泽东说过:鲁迅的骨头很硬的。其实,鲁迅的胡子也是很硬的。又岂止是胡子?鲁迅的头发也很硬的(尤其是怒发冲冠的时候),鲁迅的眉毛也很硬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嘛)。这一切,使鲁迅成为中国文学史里最典型的“硬汉”形象。鲁迅的胡子,似乎比屈原的胡子还要硬,比李白的胡子还要硬。胡子的风格,其实也就是文章的风格。李白写诗,是很自我的,美髯飘飘,再潇洒,也是站在小我的立场,关注自身的升降。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却是一个“大写的自我”,有“大我”的气象:不仅关心“我”,更关心自己寄身于其中的“我们”。

   我们已习惯了这个留胡子的鲁迅,胡子仿佛就是他面部的战旗。我们已习惯了这个战斗着的鲁迅。鲁迅死了,中国的文学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沉寂的古战场。

   再也找不到像鲁迅那样的旗手了。鲁迅的遗体曾覆盖一面写有“民族魂”的红旗。那面旗帜,如今传到了哪里?还有谁配得上与那面大旗共舞?

   我和蒋一谈这一代人,是读鲁迅文章长大的,也可算作“红旗下的蛋”(借用崔健的歌名)。鲁迅死了,可他的文章仍然如同旗帜飘扬,使我们学会了仰望。没学会仰望的人,无法真正长高、长大。鲁迅以其精神上的海拔,使一代代读者相信了巨人或巨匠的存在,而避免成为现实的侏儒或奴隶。

  

   2009年夏天,因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而在网络上引发的论争,被《光明日报》等媒体称作“鲁迅保卫战”,我是站在支持鲁迅一派的。我在新浪博客发出《鲁迅为什么走下圣坛》、《少不读鲁迅》、《鲁迅的骨头很硬、心很软》、《中国青年是否还需要鲁迅》等一系列博文,有的近十万点击率,有的被收入《2009中国最佳杂文》等选本。重读博文下面数百上千的网友留言,感到鲁迅的铁杆粉丝大有人在。也许,我们并不仅仅是需要那个历史上的鲁迅,而是我们的现实中,太需要像鲁迅那样的人,遍寻无着,只能到往事里去重温了。鲁迅无法被取代,一方面证明了鲁迅的伟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世的悲哀:怎么再也出不了思想的巨人?但鲁迅无法被取代,至少比鲁迅被推翻要好。我们毕竟还有仰望的对象。也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仰望的对象,更需要的是仰望,仰望才能使人渴望飞翔,而在精神上避免成为永远的爬行动物。

   鲁迅确实是一个梦了。如果连这个梦都不敢做,不愿想一想,那你确实活得很累了。梦见鲁迅,梦见鲁迅的理想,梦见鲁迅的梦,也不轻松啊,没准更累。但那种累是值得的。因为你知道了什么叫高空,什么叫远方。近视眼是看不见鲁迅的,更看不清鲁迅的胡子,埋藏着怎样的爱与恨。鲁迅的胡子好像很扎人,其实是一种大温柔。

   鲁迅的胡子比李白的胡子还硬?鲁迅的骨头比李白的骨头还硬?

   我在《鲁迅的骨头很硬、心很软》博文中说过:鲁迅本质上是一位诗人。在他身上,既有着李白的激越与孤傲,又有着杜甫的沉郁与悲悯。可见他笔下的《野草》也是有根的。但我们经常只注意到他的硬骨头,却忽略了他深藏不露的菩萨心肠。这就是鲁迅:骨头很硬,心很软。他的杂文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杀伤力,那是因为他自己首先伤心了。

   祝贺蒋一谈,他做了一个有关鲁迅的梦。他梦见鲁迅的胡子。祝贺蒋一谈,不惑之年仍然是一个有梦的人。

其实我也梦见过鲁迅的。只是没跟你们说罢了。

   别看这世界越来越势利,越活越艰难,梦见鲁迅的,仍然大有人在。他们需要的不是鲁迅,而是梦。需要用梦来证明自己还活着。做梦也是一种能力啊。鲁迅就这样,偶尔会出现在一些人的梦中。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哪位外国作家与鲁迅一样酷?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8 00:02:14)■ 洪烛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中学生是否应该读鲁迅?[图]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7 07:52:27)■ 洪烛

   鲁迅为何抨击中国饮食文化?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6 01:31:40)■ 洪烛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虎骨酒”[图]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5 10:35:06)■ 洪烛

   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在哪里?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4 00:52:02)■ 洪烛

    鲁迅故居有哪些爱恨情仇?[图]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2 00:28:24)■ 洪烛
    最爱中学教材里哪篇鲁迅作品?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21 00:54:49)■ 洪烛
    鲁迅的骨头很硬,心很软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19 17:25:28)■ 洪烛

中国青年是否还需要鲁迅?[图文]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18 01:26:29)■ 洪烛

鲁迅为什么走下圣坛?不朽的鲁迅与速朽的文学(2009-08-16 00:09:22)■ 洪烛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这个女人美丽得就像是一件样品 那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空姐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所有伟大的爱情都不过如此

中国哪座城市最有诗意?[图] 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你更美? 延长一位美女的青春期 嫦娥的裸奔

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地方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鲁迅未获诺贝尔奖照样令人尊敬[图]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中华第一街”的世代变迁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八十岁还会爱上十八岁姑娘的大师 比四大美女更美的新疆美女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 为了染红一位美人的石榴裙

上大学有哪些敲门砖?现场支招[图] 我获散文金奖的《母亲》最新增补稿[2] 高居在月亮上的皇后 民国风流才女石评梅的生死情缘[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