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观点综述


  

  一、关于国内外产业转移

  讨论中领导、专家和论文作者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认识达成一致。会议认为,当前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科技领先国,正在逐步将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国之一。在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8成左右,而在制造业细分类别分布中,外商投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纺织、家具、服装、鞋、玩具、橡胶、皮革、石油、化工以及有色金属等加工制造业。

  芜湖市委党校《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课题组预测了“十二五”期间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仍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以承接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的产业转移为主体;承接服务外包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主要趋势。

  二、关于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这是研讨会重点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此,会议提出应当准确地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将决定芜湖经济发展的命运,紧抓战略机遇,迎接严峻挑战,勇挑国家和历史的重担,实现“十二五”期间科学承接、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为安徽加速崛起发挥脊梁和中坚作用,为中西部城市提供示范。

  会议通过讨论,提出从四个方面深入认识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定位:第一,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成为促进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会议认为,皖江城市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中部地区探索一个大范围内大尺度上实现产业转移的新模式,芜湖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注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依靠现代产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引领改革创新,成为着力先行先试的先锋。研讨中,会议就“先行先试”达成初步共识:先行是主观的产物,是主观的判断通过实践适应社会现实的变革性活动;“先试”要求依赖“试错先行”的方式,发挥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通过在特定领域和时空背景下的试验获取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先行先试”具有很大的思想解放和政策创新空间。第三,创新体制机制,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田。会议强调,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突破口,应该通过体制创新充分释放能量,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科学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合理承接国内外要素的流动,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增长水平。第四,发挥纽带、桥梁作用,成为示范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关于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会议立足于建言献策,提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体系:主导产业政策、产业集群政策、开发区政策、战略招商政策、生态建设政策、区域协调政策、自主创新政策等七项政策。

  会上,领导、专家们指出,产业集中区应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实行承接产业转移的反梯度推移战略,即通过跨时空地引进先进技术,对其原创技术、产品的设计思路与原理进行反求破译,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技术溢出效应,引领产业集群式承接,直接进入较高层次发展,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有的论文作者提出,建设产业集中区,可以通过产权结合、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有关各地开发公司参与开发和经营。同时,集中区可考虑通过参股、控股、资产重组、“买壳”等形式创设上市的股份公司作为自己的融资窗口。提出在皖江城市带行政管理上,根据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主体和经济开发主体分离”的要求,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组建一个跨行政区的协调议事机构。同时,组建一个经济实体担当产业集中区的开发机构,全面负责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业务

  在新形势下如何招商引资是领导、专家和论文作者们讨论的重点之一。会议提出战略招商的思路,建议芜湖招商引资政策,应当由过去对单个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招商服务,转向着眼于整个产业或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建设,做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做基础性配套和支撑服务体系。

  会议提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路径:第一,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聚强引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产业集群。为此,必须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强化芜湖汽车、机械设备、冶金、化工非金属、轻纺产业、生物、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旅游、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芜湖核电项目,重点关注和引进那些能够在本地资源背景下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项目和企业,打造自己的产业集群。第二,挖掘沿江优势,把芜湖打造成宁汉间航运中心。以芜湖港为核心,整合沿江港口岸线资源,建设皖江临港产业集群。依托沿江经济开发,以跨江发展支持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第三,培育不同于同类城市发展的优势产业。以滨江城市景观、西洋建筑群和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发展优势,对外以长江为轴,形成沿江旅游带,对内构建三个功能区:一是芜湖中心城区风景区、奎湖-陶辛风景区、西山—马仁山风景区。

  推动跨江发展是会议讨论的焦点之一。会议提出以芜湖为核心构筑“泛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首先从整体上通盘规划芜湖与周边地区及沿江六市的交通、环境保护、江河治理等问题,其次加快建成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统,推动“泛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进程,最终实现共同体城市行政、财政的统一,完成跨江发展目标。

  四、关于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支撑体系

  会议认为,要素供给和综合运营成本对产业转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推动产业转移,许多省市都在用地、用电、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致力改善要素供给,优化投资环境。在各地竞相强化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城市,必须着力解决好用地、融资、人才等制约产业转移的要素瓶颈,建立起较为有力的支撑体系。

  与会作者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土地的问题是头等大事,提出要着眼于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把园区规划做得更大一些,把发展空间留得更足一些;在严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把产业示范区中间的各类建设用地安排,都纳入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增加安徽省的用地指标,促进国家对示范区的政策支持的力度。就调整税收政策优惠方式,与会作者建议示范区内实行“一体化”的税收政策。创新商业交易制度,减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往成本,会议在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营造良好诚信环境、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加强金融和创新服务,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是与会的领导、专家关注的一个问题。示范区建设尤其是前期建设,以及产业转移投资项目的落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会领导建议,构建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多层次银企资金对接平台,建立健全银企资金对接的长效机制。有的专家提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金融目标,提出打造区域金融共同体、接受跨区域业务拓展和重点接受长三角金融中心辐射等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