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本章老子讲述了违背和气这一德性的结果。道理人人都懂,可惜我们人类由于私心和贪婪,每到了那个关键时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了所以,不由得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由于有了嗜好,往往从一副字画、一串珠宝开始,清官成赃官,贪欲害人可见一斑。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我们人类未达到“和”的标准,与大道的德性相违背,自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说,过分的贪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地聚藏,结果必会有更大的损失。
对于名利和财富只要能够知道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那么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知道事物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己甚,那么也就不会走向灭亡,自然也就会保持长久而不败了。那么,拒绝过度的嗜好,特别是保持清静无为的行为,才能把精力集中于一点,爆发惊人力量。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他的哥哥曾国藩写了十三首七言绝句向他表示祝贺,这十三首诗名为《沅甫弟四十一初度》,其中第十首是这样写的: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一年的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湘军,挖掘地道,轰开天京城,一场与太平天国历时十余年的战争宣告结束。二十四日,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二十九日,曾国荃赏加太子少保衔,赐一等伯爵。这年七月,曾国藩下令将活捉的洪仁达、洪仁发、李秀成就地正法,并奏请裁撤江宁城内外的湘军22000余名。也就是在接下来的八月份,曾国荃迎来了他四十一岁生日。
这首诗中有一个典故,即“屠羊说”,出自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是楚昭王时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大家都叫他屠羊说。当时,伍子胥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领着吴国的军队攻进了楚国,楚昭王被迫逃难到了随国。屠羊说也跟着楚昭王逃难,在流浪的途中,对楚昭王关怀备至,想方设法为昭王找吃的找住的,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后来,楚国复国,昭王便派人去找屠羊说,打算封他的官,他叫去的人征询一下屠羊说的意见,看他想做什么样的官,哪里知道,屠羊说对来的人说: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失去了我的羊肉摊,现在,楚王恢复了故国,我也就恢复了我的羊肉摊,回到了我原来的位置,还要什么赏赐呢?楚昭王不依,再下命令,一定要召见他并接受赏赐。屠羊说也就接着说:楚国失败时,不是我的错,所以我也就不请罪,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就不领赏。我屠羊说在文的方面,没有治国的知识,在武的方面,没有拼死杀敌的勇气,当时吴国打进来的时候,我只是怕死,才跟着国王逃命,现在国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能让天下人讥笑楚国没有法制。楚昭王听说了这一番话,更加觉得这个屠羊说绝非等闲之辈,便又重新委派了一位高级大臣——司马子綦去请,并告诉子綦,这位卖羊肉的屠夫是位隐士,一定要把他请来做国家的三公。可是屠羊说还是不吃这一套,他说,我知道三公之位要比卖羊肉高贵千万倍,三公的薪水我卖一辈子羊肉都赚不回,但是,我不能因为贪图高官厚禄就让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还是请你把我的羊肉摊还给我吧!
下面是这首诗的释义:
“左列钟铭右谤书”。功成名就后,尽管左面挂满了朝廷的褒奖状,但不要忘记,在主子的右边还放着毁谤、诋骂我们的信件。一定要记住“功高震主”的教训,不必因此自满自傲;对谤书也不必惧怕,这也同样没什么了不起,不必生气。
“人间随处有乘除”。荣辱、祸福、进退、得失,都没有定数,不会永久不变,不必想不开。 人生就如同天平,有得必有失,你这头高了比如那头就会低,得享富贵的同时比如会失去安逸。没有完美的事情,也没有完美的人生。
“低头一拜屠羊说。”应该像屠羊说一样看淡高官厚禄,知道功成身退方为明哲保身之道。
“万事浮云过太虚”。一旦进入如此境界,就能超凡脱俗,远离尘世,什么荣誉,什么毁谤,都不过是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要被风吹散的,成为过去的,留下的仍然是白云蓝天。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白居易的一生,学问好,名气大,官亦很高,留名后世。他享了一辈子福,临老还享福,就因为他学道,这首读《老子》后的七律可以知道。
关于人生:他,引用了“覆虚舟”的典故,来自庄子:“我们只看见富贵人家多财,润饰华丽的房屋被大火烧毁。却从未见过空船在水上被风浪吞没的。”“装了东西的船,遇到风浪才会沉没,越重,沉没的危险越大。虚舟本来就是空的,纵会翻覆,亦浮在水面。”
孟子也说,“富润屋,德润身。”
而,名和利,是绝不可贪求的。
名,作为“社会的公器”,过高而不符合实际,最终“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名,不过是一时的空事而已,多少人名,今天的你我还曾记得。利,“是身灾”,钱多了,烦恼更大,且大小成正比。“乱世多财是祸胎。”尤其指天下不安的时候。
绝对的放弃名利,是作不到的。但“少私寡欲”,少一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