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药价背后是老百姓的民生之痛
据新闻报道:一种出厂价仅为15.50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招标、医院等环节,最后卖到患者手中的价格,竟涨到了213元,利润率超过了1200%。近期,湖南省湘雅二医院“天价药”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是人生存必须的羁绊要素。而作为关乎千家万户民生问题的治疗疾病问题一直是国家乃至老百姓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药品是治疗疾病首要条件。
有媒体认为,医院是造成“天价药”的惟一原因。有媒体认为,医院是造成“天价药”的惟一原因。从“天价药”的制造过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以芦笋片为例,它的出厂价是15.50元,经过药品批发商把价推到三四十块钱,再经招标机构,价格是陡增至136元,再输送到医院,医院号称进价是185.22元,最后再加价15%到了患者手中的213元,这些环节中,在招标机构里面加价幅度是最大的。
集中的招标采购是中国政府早年为了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手段。1999年以前的医疗机构都是自己分散采购药品的,采购时难免存在商业贿赂。所以,2000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实行集中的招标采购,减少以往配送的环节,压缩水分,降低药物的负担。遗憾的是改革结果并不理想。
招标旨在监管“天价药”,为什么最后推高了“天价药”?有专家认为,这个制度具有三个缺陷导致结果事与愿违。其一,决定药品中标的招标机构是政府指定的部门,他们并不关心药品的中标价格是不是合理;其二,药品这种复杂且数量庞杂的商品招起标来难度很大。主要是搜集价格和质量信息方面非常困难,现在参与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就品种上讲数千种,就品位上讲数万种,而招标办的五六人搜集这数万种的药品的质量和价格信息,基本是不可能得到正确信息,所以这使得他导致指导招标的所谓指导价和质量都不具有可信度。其三,招标办是一个半政府机构,他们是否在招标过程中谋取个人的利益,这是很难判断的一个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高价药事件?
答案明确的说就是体制缺失.监管不力.见利忘义。
而在探讨医院暴利的同时不得不谈到医德问题,从医生收红包到推出高价药,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天职和道德问题。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在当今的社会里,一些医生的不正当行为会造成一个群体的道德缺陷,即使有在高明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缺乏道德的一生是可怕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同时在药品制造商那里,一旦国家把一些价格低廉的药品列为基本药品名录以后,公众看到的就是这种油品迅速在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更换包装以后改头换面但是药品基本配方不变的药品,重要的是价格却上升了许多,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制药企业更多缺少的是社会责任。如此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同时,一些卫生部门和药品监管以及物价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对于高药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缺乏必要的信任。
很多专家和部门因为新闻媒体的曝光后在积极寻找解决高药价问题的方案,也提出在削减药品流通环节.理顺药品定价.在学习期间对于未来医疗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等。但是,事实上,关乎国家民生的高药价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公众将缺乏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引起不满引发矛盾。
所以,解决医疗高药价问题应该速战速决,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