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科状元为何遭美国11名校拒录?
文/胡磊
北京高考理科第一的桂冠让李泰伯在近日成为焦点人物,而“申请美国名校被拒”背后的种种猜测、点评则把他逼向“风口浪尖”,让他不得不“为自己的留美申请说两句”。
李泰伯被美国11所顶级高校拒录的信息似乎成为理科第一的“污点”,被不少留学网站、中介公司当作失败案例进行“专家分析”,把被拒录的原因归纳为“三宗罪”:
1,李泰伯的留学申请充满头衔、荣誉的罗列,存在“斧凿”痕迹,缺乏真诚;
2,学生会主席身份“太官方”;
3,李泰伯是个“书呆子”。
为回应申美不成“三宗罪”,李泰伯近日在自己博客中回应:在他的申请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头衔或所获奖项,而注重了个人兴趣的展示,不乏心路历程的刻画;与“官方身份”讨反感的推测不同,他在申请中特别回避了“官方”行为,侧重了对志愿服务、地球村环保行动的诉说;而他也以实际行动说明了自己并不是“书呆子”。
李泰伯自我总结被拒录的自身不足。自我剖析“六不足” :一是起步晚,直到高二才开始准备,对美国的认识有限。二是2240的SAT成绩虽然还不错,但CR和Essay的得分偏低。三是美式竞赛AMC-AIME系统成绩不算最好。四是不了解很多讯息和包装手段。五是过于全面的展现自我中忽略了重点,“一两个闪光点远远胜过几百个闪光点,因为你能被阅读者记住”。六是“我全部要了全奖,税单的收入少得可怜”。最后他还说他“并没有放弃美国留学梦”……
但不管状元郎如何解释,网上反对的声音还是铺天盖地。李状元的个案我认为并非是单纯他一个人“杯具”,而是中国教育理念与模式不被美国同行认同的信号。如果从李状元光芒万丈的简历来看,与“高分低能”的评语不沾边:三次获得大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各科大考经常名列前茅。他的高考分数高达703分,还有20分的竞赛加分,他在人大附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第一实验班的班长、人大附中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等。
但美国人却不会看这些表面的东西,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它们会看学生是否真心投入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有目的性的参加,对非自然、看得出人工操作痕迹者,通常都不会录取。
现在的学校、不少学生及家长对于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有太强的功利目的,不少学校为了学生升学、留学、就职的方便,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一些有头衔的岗位轮流座庄,不管你适合不适合,不论你愿意不愿意。有的甚至干脆帮助学生造假“做简历”。我参加过多次招生工作,班长、学生会主席、先进学生一抓一大堆,人工操作痕迹尽染学生履历。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断言李泰伯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也有是功利性,但是经历多了让我们对这种“光荣称号”好感顿失,美国名校的有色眼镜情有可原。
美国名校的做法还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悲壮,在过去多年,美国名校争相到中国掐尖,结果不少学校自食苦果,不少招收过中国高分生的名校都经历过一段无奈:招回一个连生活也不能自理、对分数之外的东西麻木不仁的“怪胎”!这不得不让人家认为中国这套教育模式和理念下制造出来的这批尖子,是一头尖,多头钝,是综合素质的矮子!
状元遭美国名校冷遇,我们不必把它扩大到国家政治意识流这么大的论调,其实我们还是应感激人家给了我们一贴清醒剂:我们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到底在那里?肯定不在分数,而是分数之外的东西。说深入点,就是人家对中国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否定。或者,这对中国来说也不是坏事——或能过热的“状元热”降降温,或能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功利追求与畸形发展的反思和矫正。
李泰伯或许做了一次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过,如果他真是素质优秀的学生,那么只能是美国人“走宝”。更重要的,去美国名校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真金总是要闪光的,无论在哪里。希望更多的李泰伯们不应以此为耻,更应在自身素质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在现在或未来都会是人才汇聚地,有料不怕别人弹!
[友情提示:本博文章只是提供新浪博客独家使用。新浪以外的论坛、博客谢绝转载与刊登。如有意向请事先联系。QQ:736248562]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