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八年(1590),有个湖南长沙人沈榜到顺天府宛平县做知县。他是个有心人,在任期间留心政务,利用宛平县署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编纂了一本《宛署杂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该县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资料。尤其是第十四、十五两卷,题为“经费”上、下,把宛平县一年的例行财政支出不厌其详地罗列出来,是一篇极为透明的政府财政“流水账”。
这里要说明一下,那时的宛平县,并非今天北京卢沟桥头那座小小的宛平城。在明代,北京称顺天府,城、近郊区被两个“附郭县”——大兴和宛平“瓜分”。全城以钟鼓楼为中轴线,中轴以东的东城、崇文以及东郊的广大地区,统归大兴县。中轴以西的西城、宣武以及西郊的广大区域,统归宛平县。两县各占半个北京城,两县知县无异于半个“京兆尹”。
京兆尹不好当,因为不但要管好京城的百姓,还要承担起为皇家及中央衙门服务的繁冗任务。看看《宛署杂记》“经费”下的“子项目”:“坛壝、宗庙、陵园、行幸、宫禁、内府、各衙门、乡试、会试、殿试、乡会试武举……”也就是说,每年京城各坛庙及皇陵的祭祀费用、中央各衙门的办公用品,还有在北京举行的各级科举考试的组织经费等,都要由宛平、大兴两县共同承担。
为中央各衙门提供办公费用,负担就更沉重。服务对象包括翰林院、六部、都察院、按院、盐院、太仆寺、光禄寺、通政司……总共三十多个衙门。不过哪怕只是一笔小开支,也都列出详细的清单来。举翰林院为例:
翰林院:教习庶吉士,每年折笔墨价一百二两八钱八厘。装钉匠二名,每名每日工食银七分,一季该银一十二两六钱,如闰月,加银四两二钱,小旬,一日除银一钱四分。(万历)二十年四月奉文复回,匠役停止。以上行银大户解。
所谓“庶吉士”,是指明代从进士中选一部分优秀者到六部及翰林院做见习官员,又叫“庶常”。翰林院用于培养庶吉士的经费,“大头儿”为办公用品(“笔墨”折价),是有整有零的一百零二两八钱八厘银子(约两万五千元)。另外还配备两名装订本册的工匠,每人日工资白银七分(将近17元)。
不足百字的记录,包含着不少信息,可以看出制定者心细如发:不但注意到闰月问题,还考虑到大旬、小旬的不同,原则是:既不能让个人白干,也不能教国家吃亏。而预算的变更,也都有明文记载,有年月可查。此外还写明经费的来源及支付方式(“行银大户解”),“行银”是指向商铺征缴的税银。具体到这一笔,大概是由大商铺直接上交翰林院吧。
我多年前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感到既新奇又好笑。笑这位宛平知县过于迂腐,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都一笔不漏地记录下来,究竟有何用处?一些地方竟细碎到了这般地步:“太仆寺正堂、大门、二门、东西角门、土地祠、后宅门,大小门神、桃符各二十副,共价一两四钱三分二厘。”——连太仆寺衙门有多少道门,大年初一需要贴多少门神、桃符(即对联),应支多少钱,也要记录在案,这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吧?
然而若干年后,当我再读该书时才领悟:这正是作者光明磊落、目光远大处。
首先,沈榜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历史上“政务公开”的首次尝试。他并非打着“公开”的旗号,罗列一堆“同比”、“环比”的百分数,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作法简单而明了,就是把政府财政档案全部公开,物品细到一针一线,银钱少到一毫一厘……连篇累牍的账目、枯燥无味的数字,可以让你读到呕吐。然而你可以抱怨他过于琐细,却不能指责他有所隐瞒、不够透明!这同时也使人们相信:沈榜自己是位清官,襟怀坦白,两袖清风,因此才有公布账目的自信和勇气,才能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
其次,我们还可就此推断,即使沈榜不编纂这本书,封建时代官府中也有着一套完整的财政制度。因为沈榜所依据的材料,是官府历年的旧档案。可以看出,那时的政府财政支出规矩很严,增一项用度、撤一项开支,都是有法可依、有例可循的。(当然,从《宛署杂记》的记述,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有的很有意思,我们以后再谈。)
其三,这种披露形式既可看作对政府既往财务活动的汇报与公开,也可看作对未来财务预算的公示与规范。有了这篇账目,继任官员要想擅改制度、巧立名目、借机敛财、贪污公款,就得大费周折。否则,从原则上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手持《宛署杂记》追问:太仆寺的“门神、桃符”为何从以前的一两四钱,涨到现在的十四两或一百四十两?根据何在?先例何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沈榜在公布这些材料时,似乎并没有什么顾虑。大概当时官场也没有将政府财政收支列为“机密”的规定。当然也未听说《宛署杂记》出版后触犯了什么官场禁忌、受到何种查封或禁毁。——封建时代,地方官号称“父母官”,被视为皇帝委派的牧羊人。百姓则是“子民”,是牧鞭下的羊群。然而“父母官”与“牧羊者”居然主动向下民公开自己的账簿,此事颇为费解。或许因为当时的官员毕竟读过一些孔孟的书,心中尚存“浩然之气”的缘故吧。当然,也可理解为那时的百姓地位低下,就是知道一些官场腐败的现实,又能怎样?
奇怪的倒是我们今天的某些干部,打着“公仆”的旗号,口口声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对待“主人”要求查看自家账本的要求,却总是躲躲闪闪、藏藏掖掖,寻找各种借口搪塞拒绝,始终不肯大大方方地公布出来。——而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某单位以每台三万元的天价采购电脑、个别地方拿着中央拨给的救灾款大规模组织干部“考察世博”、某地干部享用万元一桌的大餐而不以为耻……群众对这种拒绝“政务公开”的做法,也便愈发疑虑重重。
我再读《宛署杂记》的感慨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民公仆,即使不能“与时俱进”,也千万别被400年前一个小小的封建官吏所耻笑啊!(按:京师附郭县的知县只比一般“七品芝麻官”高一级,为六品)
附:关于白银与人民币的换算,我在《食货金瓶梅》一书中换算为一两银折合人民币200元。眼下粮食单价有所上涨,依据《宛署杂记》中“白米六升,银四分八厘;白面五斤,银三分五厘”的记载,我将其修正为一两银折人民币240元,虽不精确,庶几近之。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