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盖尔霍恩和海明威的著名婚姻只维持了5年。虽然她被提起时,总被冠以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但她没有一天成为海明威的附属品。
文/双 弦
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玛莎·盖尔霍恩的身体里荡漾着比海明威还多的冒险精神和不安分的血液,像男人一样出现在战场上。从1930年开始,她报道过西班牙内战、二次大战、中国战争、越南战争等八次著名的战争,伦敦每日电讯报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1940年,玛莎接到《考利叶周刊》的邀请,去中国报道抗日战场,喜欢冒险的玛莎很乐意接受这份工作。海明威极力阻止,但玛莎不愿意为任何人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当时到中国采访战事的西方记者多如牛毛,但海明威夫妇却受到了不同的礼遇。蒋介石和周恩来都先后会见了他们并接受采访,但这并不是因为海明威的名气,而是因为玛莎是罗斯福夫妇的私交好友及著名战地记者的身份。中国之行,海明威成了玛莎的陪衬。
玛莎说:“战争在哪里,我就去哪里。”海明威对她的吸引也不如战争,她离炮火比离海明威更近。她去世后,新闻界设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
甩掉海明威
要想知道玛莎到底有多“魔鬼”,就不能不八卦一下海明威的前妻们。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698a20100j7n8.html) - 《家人》:海明威最恨她_《家人》杂志_新浪博客
当海明威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还没离婚时,就把后来的第二任妻子保利娜接来同住。柔弱的哈德莉曾经在日记里苦涩地写道:“三份早餐,三件浴衣,三辆自行车。”而第二任妻子保利娜最后的结局是不惜向父亲借巨款整容,想留住海明威的心,但海明威却冰冷地回答:“你对一个男人越好,他越想快点摆脱你。”
在酒吧与玛莎相遇,海明威终于棋逢对手。1940年,32岁的玛莎成为40岁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这段婚姻一开始就不被大家看好,因为玛莎不可能像他的前妻一样女仆般地生活在海明威的名字之下。
果然,婚后的玛莎依然我行我素,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与其他男人交往。易怒的海明威像被抢走情人的剑客一样不断与“情敌”决斗,他把玛莎视为私有财产。1941年的中国之行,更加大了他们婚姻的裂痕。显然,一向刚愎自用的海明威对沾老婆光、扮演老婆配角的事情耿耿于怀。
回到古巴,两人关系恶化,战争升级。为了不让海明威出去酗酒,她撞烂了他昂贵的林肯轿车;还趁海明威外出,将他豢养在家的一群四处乱窜的凶猛雄猫统统阉割了。海明威则像乡下孩子一样报复玛莎:睡觉时把她弄醒、没事大叫大嚷、嘲笑她的作品、恐吓并厮打她……
1945年,忍无可忍的玛莎放弃了在古巴所有的财产,甩掉海明威,远走非洲。
人生不是任何人的注脚
第一次尝到被女人抛弃滋味的海明威异常愤怒,甚至写过一首极其淫秽的诗来谩骂玛莎,无论哪个女人和他上床,他都要反复给对方念这首《致玛莎·盖尔霍恩的阴道》。可怜的海明威,从一代大师沦为怨夫。海明威一面谩骂玛莎,一面却留在他们共同生活过的“观景庄”写作,舍不得离开。
但玛莎云淡风轻,回避这段感情。每每接受采访,她都只附加一个条件,不要提海明威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让她失去了自我。她说:“我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注脚。”
1961年,海明威饮弹自杀。不知道这个时刻,他是否想起那个让他仇恨且迷恋的女人玛莎。海明威去世37年后,1998年情人节后的第二天,玛莎在伦敦自杀。
关于海明威的自杀,有很多猜测和说法。而玛莎的自杀,她自己交代得很清楚。当时的她已经患上癌症,双眼失明,她无法再从事热爱的写作,生命丧失意义,她服下安眠药,寂寞地死去。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决绝和勇敢,她90岁的生命里,没有一日虚度。
1941年春天,时值二战烽火四处燃烧之际,海明威夫妇造访重庆。海明威与周恩来的谈话也没脱离天气和日机空袭。”周恩来着重对海明威谈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海明威夫妇还去了成都,看到八千多名中国工人修建一军用机场的壮观景象。
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海明威陪同新婚妻子玛莎(记者)到远东采访;二是受美国政府派遣,了解二战中国的情况,换言之叫打探军情,因为美国这时尚未对日宣战,宣战是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
海明威是具世界影响的美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在欧洲担任战地记者,192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他第一部成功作品,此后小说不断面世,其间以中篇《老人与海》(1952年)蜚声世界文坛。作品通过老渔民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与大海搏斗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主人公孤军奋战的“硬汉性格”,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夫妇在重庆逗留近十天。对当初重庆的印象,大文豪说过这样一段话:“除日机空袭、被炸房屋和街上标语等战争痕迹外,重庆并无多少战时气氛,夜晚依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此外,商品缺乏、物价飞涨,人口拥挤,一片肮脏,令人失望。”期间,受到蒋介石夫妇热忱接待。海明威同蒋介石的谈话由宋美龄作翻译。蒋介石说:“重庆多雾,有人不喜欢,可我喜欢。浓雾天气,扑朔迷离,谁也看不清谁,好像捉迷藏”。蒋介石谈到了对抗日战争形势的看法、国共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价值体系等。海明威得到的印象是:“蒋介石怕共产党甚于怕日本人”。
作为来自美国的使者,海明威也见到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是秘密约见的,这在此后海明威妻子玛莎后来写的《重庆之行》书中,有所记述:4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重庆的菜市场参观,一位高个子金发女士悄悄走过来,低声问我是否想见见周恩来。我当时不知道周恩来是谁,便回答说得去问问海明威才能决定。我匆匆返回住处谈起此事。海明威一听,非常高兴,他回想着:“对啦!周恩来是乔伊斯?伊文思的好朋友。”他当即表示愿意和周恩来会面。我随即返回菜市场,将海明威的口信转告给那位金发女士。后来得知,她是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负责人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第二天,海明威夫妇先到街上随意散步,在确信甩掉了盯梢的密探后便赶到菜市场,与那位金发女士会面。王安娜带着他们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然后坐上人力车,用布帘盖住车斗跑了不近的一段路,来到一处住所,走进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站在桌子后面热情地迎接客人的到来。周恩来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裤子,神态安详,朴素大方。他和海明威夫妇之间的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宾主双方谈笑风生,毫不拘束,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海明威夫妇从他微笑的面容和炯炯有神的眼神中,知道他明白他们之间的全部谈话内容,而无须通过翻译。
海明威与周恩来的谈话也没脱离天气和日机空袭。周恩来说:“重庆经过几天大雾,今天终于露出阳光。可又遇上日机轰炸,如同眼下的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又充满曲折。”周恩来着重对海明威谈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海明威夫妇还去了成都,看到八千多名中国工人修建一军用机场的壮观景象。结束采访,海明威大胆预言:“国民党是没有希望的,战后,共产党将取得中国的政权。”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