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改革:扯淡是比瞎搞好得多的结果


前两天的博客文章中,我用“扯淡”评价了美国金融改革。读者很不满意,可能我的表述也有些问题。

现在补充一点,我认为,扯淡是能预想到的最好结果,至少比瞎搞要好很多。

每一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总是会发生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希望通过加强“监管”来避免危机。

这想法是好的,但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从来没有一种“监管”能有这样的效果。想通过“监管”来完全避免危机,就像想通过吃药来完全避免感冒一样不现实,所以我称这个为托邦幻想

乌托帮幻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策制定者也迷信这样的乌托邦幻想,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监管”来避免危机,频频出台违背市场规律的“监管”指施, 一会限制交易,一会干预价格,打乱了市场本身的自我修正和复苏功能。最近看了一本《美国大萧条》,是关于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挺有意思。传统的观点尤其是凯恩斯主义的拥趸认为,是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干预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危机。可是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恰恰是从胡佛开始,到罗斯福变本加厉的政府干预,使美国长期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强烈推荐一下这本书哈,可以扫荡一下我们的思维盲区。

不幸中的万幸,在美国参众两院对金改方案的反复讨论中,对市场积极干预的冲动受到了抑制。比如,完全禁止银行的自营交易,完全禁止衍生产品交易的提议没有被采纳。

第二件事情,就是找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和出气筒,通常找的是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

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华尔街的贪婪,是过于简单化的;完全让华尔街来承担后果,也同样未尽合理。

所幸的是,参众两院达成一致的方案,在惩罚华尔街方面,也保持了节制。银行受到的主要限制,是大型银行不能用信托优先债券充作一级资本。但是,对于现在资本充足率已经较高的大型银行来说,这个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通过向银行额外征税来支付金融改革成本的说法,也未完全落实。

媒体上的争论,议院里的激辩,大概是美国政策制定的基本步骤。最后达成一个妥协的方案,也是必然的结果。这看起来低效,无序,扯淡,但比不通过足够的论证、争论,轻率地出台粗暴干预市场的政策,可要好得多了。

所以我说,担淡是比瞎搞好得多的结果。扯淡的过程,既是一个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也是对市场保持敬畏的结果。

i美股方三文专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提高大型银行资本要求对其影响甚微http://news.imeigu.com/a/1277465738945.html

打破对美国金融改革的乌托邦幻想http://news.imeigu.com/a/127467171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