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以及新浪网共同主办的网络寻宝活动,今天是第一期书画活动的鉴定,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带着作品专程赶过来,沧州的、广东的、广西的、山东的……
民间收藏的热情当真不可小觑。孩子们也很卖力,在三个楼层之间跑来跑去,确实辛苦他们了。这次请到的鉴定专家是荣宝斋的两位老臣:米景扬和王鸿勋先生。在旁边安静地从头听到尾,能学到不少专业知识。
米先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两件:
一是有一位藏友拿来参与鉴定的四条屏,就是之前从我们网站上买的,明言要请专家看看嘉德在线卖的东西究竟对不对。鉴定鉴到自己头上了,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呵呵,有意思。专家鉴定结果是:东西对,没问题。
我其实很感谢这位藏友兼客户,他的真诚和执着,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提醒。我一直都在说艺术品是最艰难的电子商务。传统艺术品收藏很强调物理接触,要在网上仅靠图片就为一件绘画或者器物埋单,这在嘉德在线刚起步的年代,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对于传统拍卖行来说,图录上的图片有误,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传统拍卖行都有实地预展,参与竞买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已经看过实物;而在网上拍艺术品,即使看过实物,买家仍然可以因为图片问题退货。因此,在网上拍艺术品,对品牌信誉的要求非常高。对拍品的把关比传统拍卖行还要严格得多,甚至可以说是苛刻。
二嘛,派ear采访了一下王鸿勋先生,有几个精彩观点,贴出来分享一下:
王先生反复强调,做市场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对艺术品自身文化内涵的关注。事实上,少谈东西转了几道手、价格翻了多少番,多去关心艺术品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对于市场的下一步培育有百利而无一害。艺术品市场并不是用来发财致富的,只有多从文化、艺术、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品,才能欣赏到它们真正的价值。
“你花钱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投资,那就和赌博无异,失望的概率一定比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王先生甚至直言,出于这种动机进入市场,买了假东西也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那是赌博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你自己就没把收藏当成一种文化行为来做,后果当然要自负。”他认为,艺术品收藏乃是“静心之源”:“这是个静下来的人玩儿的行当,不要去赌,而是踏踏实实学点儿东西,有了那个文化修养,自然会得到应有的收获。”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人去追大名家,但其实,民国到解放初期很多人的书画作品,文化价值并不比大名家逊色,放到文化史和美术史的高度去看,他们都曾起到重要作用。“像钱瘦铁,如果买他的作品是为了去了解一个时期,了解钱瘦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了解他和郭沫若、吴昌硕那一辈文化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交往轶事,那买的就是文化。”
联想到前两天有媒体采访我,问到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起伏不定的艺术品市场,我给他们的回答是:首先应该分清楚,自己进入艺术品市场是逐利还是消费,如果跟投资炒股似的,肯定心神不定,但如果只是出于喜欢,愿意将艺术品买回去朝夕相处,放在厅堂里欣赏,拿在手上使用,那么外面的起伏与否都跟你关系不大。只要跟随自己的心就好了。
采访过我的人都知道,我从来不用钱来谈论艺术品,也一直反对用投资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品。艺术品不是股票,我也从不去做类似股评的“预测”。对于艺术品收藏,所谓价值判断,自己的心最重要。艺术品是个非常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虽然会有一些公理的部分,但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特殊性,比如某题材对我有特殊的情感意义,那么它对于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对于你的要大。艺术品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最为重要的价值判断,来自于自己的个人感受,以及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与共鸣。所以艺术品收藏真正的门槛其实不是价格门槛,而是文化门槛。当你真能喜欢上艺术品,对它发生兴趣,愿意去了解和亲近之后,自然会找到进深的法门。
虽然中国的艺术品收藏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出现了时间断层,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只有不到20年时间,还是个小婴儿,可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目前的市场比较复杂,比较浮躁,强调速食,逐利心太强,这种大环境是特殊历史时段造成的。这样的心态一方面不利于产生严肃、认真的大藏家,但另一方面,越是这种时候,能沉下来的人,就越有机会赢得未来。
应该说中国具备出现收藏大家的潜力,关键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大家?什么是大家?我个人的定义,收藏大家绝对不是明星炒作的概念,而是能沉淀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这不是钱能决定的,而更多要靠时间,和一颗安静的心。
现场视频:http://finance.sina.com.cn/finance/bn/20100628/10224011.shtml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