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在专业之外


    如果学哲学的人只知读哲学,学文学的只读文学,学医学的只读医学,学化学的只读化学,没有一个能真正学好。从来没有一个不读文学、不读史学、不读哲学的人最后能在理工科上有大成就,连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

    学数学也涉及到一个表达、推理,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工具,而文字、文学是所有学问的工具。

    人才是经过特殊专业、特殊岗位自我再学习,而后才能成为人才。依照这个标准大学毕业怎么能是人才呢?日本和德国由于大学生非常多,博士生非常多,所以更看重的是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的学习经历,而不是我们的所谓教授级的工程师,不是那种不到一线治病,而是在屋里写论文;不到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当研究员;不去讲课,而是当教授,他们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日本和德国的大企业,百分之百都办自己的职业技能学校,70%以上的毕业生直接到自己的工厂,然后三五年再一次回学校补充学习,终生学习,终生提高。劳动力素质、技能是一方面,而高于技能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是更重要的,就是忠诚、敬业,像宗教徒一样虔诚,不管是为别人直接服务,还是借商品和别人发生联系。因为灵魂有所畏惧,精神有方向标,所以,做起事情来,绝不简单是为挣工资,也不是自己在为老板打工,而是知道自己在给自己打工,也绝不因为面临下岗,衣食没有着落而去工作,而是因为生活需要,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他人劳作。所以,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态度的深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