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推动中国车市走向成熟


      产能过剩推动中国车市走向成熟

      中国的汽车产能永远是一个真假莫辩的话题。年初以来,各大车企又迎来新一轮产能扩张,国家发改委担忧再起,眼下虽无严控产能的迹象,但来自车企的声音却是对此完全不理会。

      产能过剩本不是问题

      发改委与车企谁更了解市场?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不过,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或能给出一个答案。

瑞士信贷:2003-2011年中国汽车供需情况及预测(单位:百万辆)

年份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销量

4.39

5.07

5.77

7.22

8.79

9.34

13.64

15.53

17.08

产量

4.44

5.07

5.72

7.28

8.88

9.30

13.79

15.69

17.26

产能

7.80

8.30

8.00

9.10

10.20

15.00

15.55

18.50

20.00

剩余

产能

3.36

3.23

2.28

1.82

1.32

5.70

1.71

2.81

2.74

开工率

57%

61%

71%

80%

87%

62%

89%

85%

86%

      由此数据不难得出结论,汽车产能过剩首先不是什么大问题,按照国外经验,在成熟汽车市场,企业通常要有15%的闲置产能;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后发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如果年均增长20%,保持30%-35%的闲置产能是很正常的。其次,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此前汽车产能严重过剩(未列入表中的1999-2001年的开工率仅为四成多一点,2002年也仅为48%),而此后大多年份80%以上的开工率则说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走过了初始培育阶段,开始步入平稳增长期。

      那么发改委又什么可担忧的呢?记者做如是猜测:如果仅看过去几年汽车销量和开工率情况,发改委完全可以放由市场去调控产能。事实上,正是因为汽车产能的相对过剩,才导致了充分竞争,消费者才享受到了汽车价格不断下降、配置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发改委所担忧的并非合资企业基于合理市场预期的扩能,而是自主品牌被各种因素所左右的非理性扩张,而这正是阻碍中国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深层问题所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结构性过剩的非市场因素

      根据某专业媒体6月初的一份调查,多数合资品牌的库存都在单月销量的1-2倍,但多家自主品牌的库存都超过了单月销量的2倍。按照行业经验,经销商的合理库存是单月销量的1.5倍,可见自主品牌的压力大于合资品牌。记者了解到的两个极端情况是:个别自主品牌的库存已达单月销量的3-4倍,可其厂家还在继续压库;而一汽-大众因多个车型供不应求,其一线员工的超时加班已引起德国大众总部工会的关注。

      自主品牌的产能扩张究竟受哪些非市场因素的左右?综合分析主要有二:一个是企业体制,二是政策环境。

      在企业体制方面,自主品牌有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之分,在产能扩张问题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前两类企业很难做到完全市场导向。多有案例表明,央企领导人个人仕途的考虑往往是助推因素之一;而地方国企的规模则直接关系到当地政府的政绩。民企的情况要好的多,但却难以抗拒另一种诱惑:现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都将汽车确定为拉动GDP、就业和税收的龙头产业,为此不惜对外来投资者白送土地和减免税收。某自主品牌在全国建有10多个生产基地,背后又维系着多少地方利益?当然,这样的扩张确实成本很低,对于民企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很重要。

      在政策环境方面,多有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疯狂扩张,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就是竞争环境的不平等——过去20多年,国家汽车政策过分偏重于央企和合资企业,而某些地方国企和民企的轿车“准生证”都费劲周折才获得,如江淮、奇瑞、吉利和比亚迪。既然已经来晚了,市场又是这样的好,只有疯狂扩张才能将失去的机会抢回来。

      疯狂扩张的风险很大,但是国情特殊,非市场行为恐怕很难阻挡。倒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严重过剩,如果不能将其转变为销量,企业就是找死。虽然这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但却是中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付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