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演讲堆砌热词有什么好感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实中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领导太多,所以在网络上,某个有些地位的领导只要稍微有点亲民的举动、或者言论,就会被网民赞誉不已,仿佛领导只要一亲民,其他能力、贡献如何都可以不论。

昨天,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演讲时,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李校长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不少学生感动、激动得落泪。(根据06月24日 长江日报)

拜读了下李校长广受赞誉的演讲词,发现确实堪称是“应试宝典”,把近年的现实大事、网络热词搜罗了个遍。但这能证明什么呢?充其量是证明校长也如常人一样,经历或者旁观了这些事件,但这些事件用在演讲里除了凑成一个个排比句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存在必要。而演讲最后的所谓教诲固然亲切,但过于庸俗,无非是街头大妈都知道的一些道理:“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一个高等学府校长奉献一个这样水准的演讲,有什么好感动好称赞的呢?

当然,演讲的好坏是在比较中体现的,网民之所以被这演讲感动可能是选择的参照物太差——全国大多校长的毕业演讲有如报告,假大空,废话连篇。而李校长这个演讲虽然还缺少令人振奋、发人深思的气象,但至少回归到了正常人的语言。我们该给这回归鼓掌,但别轻易感动得落泪,而是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以对街头大妈的标准来要求一个高等学府的掌门人,他们理应做得更好!

传播学里讲,传播要有效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以前那些不入流的校长演讲因为纯是官样文章,完全不顾及学子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传播自然无效。这一次,李校长弯下了腰走进学生中间,“迁就”了学生,搭建了共通的意义空间,所以双方形成了有效传播。迁就固然是一种尊重,但是降到和学子一样的层级而没有提升,还要校长干什么呢?

演讲是这样,掌管学校也是如此,最近几年常听闻大学老师、校长抨击高校的各项制度。校长们的“自我开炮”也屡屡赢得称赞,但是称赞完了高校依然运转如常。所以,自我批评是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校长如果只有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不值得夸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