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大都市”再次成为热词,在媒体上频频亮相。据《华商报》6月22报道,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办、社科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要求,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会说900句英语。
事实上,国内拥有西安市同样雄心壮志的城市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前不久已有媒体报道说,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就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平均算,每个省份要建5个以上“国际大都市”。这个现象难免让人觉得,“国际大都市”好比仿制的LV包,不少农民工师傅也是买得起的。
舆论对做着“国际梦”的西安等城市猛拍板砖,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许多人深知,成为国际大都市得符合许多高要求,如,必须同时具备区域中心、会展中心、人居之城、传媒之城、文明之城等多项条件。这对黄土地上的西安市,无疑是苛刻的。何况到目前为止,咱们全国都还没有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不过,以我所见,西安市建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条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差。譬如,西安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并且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不少外国政要曾将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西安市因此自比为中国的“第三张脸”。更重要的是,西安有积极追求美好城市形象与城市环境的愿望和雄心。
但对于西安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一些思路,我却捏了一把汗。按照西安“文明之城”的建设要求,市民素质是靠强制与处罚得来的。例如,高额罚款制止文明陋习;英语推广计划。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假如不强制,现有的国民素质远远达不到文明之城的标准;强制,则很容易伤及公民权利,折腾市民生活。尤其是英语推广,很多市民觉得就业与谋生比这重要得多。何况,许多人认为陕西人能说好国语就很不错了。假如“文明之城”成就了强制性英语培训与“执罚经济”,那么这显然与国际大都市背道而驰。
根据当下国内不少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往往离不开大兴土木、圈地运动,建设“世界第一”或“亚洲第一”之类的形象工程——这其实也是建“会展中心”、“人居之城”等硬件所需。而这样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市民利益,例如拆迁。但这只是显性的影响,其实还有许多隐性影响被忽略了,例如,大量的财政用于建设硬件,结果导致民生投资长期不足,如医疗、教育、养老等。包括西安在内的许多城市,目前在国内尚属欠发达城市,如果建设国际大都市时操作不当,伤及民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实以我所见,西安不妨向巴黎学习。巴黎成为国际大都市,主要是借助厚重的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黎人一向以说母语为骄傲,英语在巴黎及整个法国的普及率是非常低的。所以,西安应特别珍惜本土文化,没必要花大力气普及英语,也无须刻意大兴土木。事实上,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们,都不是刻意造出来的,而是在完善了市民福利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科学规划形成的。如果不顾及现实民生,而指望通过速成的方式成为国际大都市,我看最多也只能获得光鲜的“国际”外表。希望,国内的“国际大都市”们先以民生的“国际化”为重。
事实上,国内拥有西安市同样雄心壮志的城市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前不久已有媒体报道说,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就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平均算,每个省份要建5个以上“国际大都市”。这个现象难免让人觉得,“国际大都市”好比仿制的LV包,不少农民工师傅也是买得起的。
舆论对做着“国际梦”的西安等城市猛拍板砖,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许多人深知,成为国际大都市得符合许多高要求,如,必须同时具备区域中心、会展中心、人居之城、传媒之城、文明之城等多项条件。这对黄土地上的西安市,无疑是苛刻的。何况到目前为止,咱们全国都还没有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不过,以我所见,西安市建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条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差。譬如,西安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并且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不少外国政要曾将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西安市因此自比为中国的“第三张脸”。更重要的是,西安有积极追求美好城市形象与城市环境的愿望和雄心。
但对于西安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一些思路,我却捏了一把汗。按照西安“文明之城”的建设要求,市民素质是靠强制与处罚得来的。例如,高额罚款制止文明陋习;英语推广计划。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假如不强制,现有的国民素质远远达不到文明之城的标准;强制,则很容易伤及公民权利,折腾市民生活。尤其是英语推广,很多市民觉得就业与谋生比这重要得多。何况,许多人认为陕西人能说好国语就很不错了。假如“文明之城”成就了强制性英语培训与“执罚经济”,那么这显然与国际大都市背道而驰。
根据当下国内不少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往往离不开大兴土木、圈地运动,建设“世界第一”或“亚洲第一”之类的形象工程——这其实也是建“会展中心”、“人居之城”等硬件所需。而这样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市民利益,例如拆迁。但这只是显性的影响,其实还有许多隐性影响被忽略了,例如,大量的财政用于建设硬件,结果导致民生投资长期不足,如医疗、教育、养老等。包括西安在内的许多城市,目前在国内尚属欠发达城市,如果建设国际大都市时操作不当,伤及民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实以我所见,西安不妨向巴黎学习。巴黎成为国际大都市,主要是借助厚重的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黎人一向以说母语为骄傲,英语在巴黎及整个法国的普及率是非常低的。所以,西安应特别珍惜本土文化,没必要花大力气普及英语,也无须刻意大兴土木。事实上,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们,都不是刻意造出来的,而是在完善了市民福利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科学规划形成的。如果不顾及现实民生,而指望通过速成的方式成为国际大都市,我看最多也只能获得光鲜的“国际”外表。希望,国内的“国际大都市”们先以民生的“国际化”为重。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