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大产品战略前,有四个心态或曰行为模式,往往决定了胜败。这四个心态概括成四个字:稳、准、快、强。当然,这也是企业任何战略决策,所必须具备的心态,这是节约资源、降低风险的必需性法则。下面逐一阐述其中的一些观点,抛砖引玉。
稳:产品or渠道为中心。
简单说,药企的营销策略要“先立定,再跳远”。
“先立定”是指,根据企业的营销资源、产品结构、营销历史,来确定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和营销模式,以谋取当前阶段的生存立足和快速发展。
当前的市场环境看,粗放地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产品”为中心,将资源聚焦在优势品种、独家中药、独家剂型或老品种上,即要打造“大产品”。
如果按照咨询里经典“波士顿矩阵”的说法,强调的明星产品快速上量,金牛产品持续放量,问题产品打破僵局。在推动产品成长的过程中,进行组织流程再造,提升企业市场系统、销售系统和学术系统。重新组合渠道架构、销售团队、区域市场布局等。
第二种策略是以“渠道”为中心,适合品种竞争力不强,非独家、品种的差异性小、学术推广空间小、价格较低的企业。
如果企业具备一定的品种数量规模,或者在部分市场有优势,做好渠道经销商和价格管控,使企业在整体的销售盘子上稳步增长,再谋求其余。
在接触的企业中,季伟注意到,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下问题。
1、一二级商业比例倒挂,一级商约数百家,签约二级商约几十家。商业50%以上集中在省会城市。对渠道商业客户缺少后继的维护和跟进,渠道控制力不强。
2、整体处于地市级空白市场较多;空白医院覆盖较多;单医院终端的产品上量等问题。整体销售呈自然增长状态。
3、销售团队只能简单地发货、回款、惰性心理重、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管理不规范问题,半个月在市场,多数时间停留在省会城市,通过现有经销商的促销会等,完成工作指标,导致地市级的商业开发严重滞缓。在考核上就是单一的销售额指标。
此类企业所需要做的是,增大地市级商业的开发力度(无论是作为一级或二级商业),增加商业覆盖,增加区域空白市场覆盖,加强销售团队的的考核,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
同时,这类企业需要关注的是,在企业普药、新普药的品种结构中,必须筛选“品种”,按照竞争力和市场成长潜力,聚焦品种。什么品种是做规模的,什么品种是做利润的,什么品种是做学术的,什么品种是做低价冲市场的,需要分类,才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
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些人,在营销上仍然存在“我思维”。这种思维的惯用句式是:我们这个产品是新剂型、是独家、是中药保护,必须倾力做这个品种。其参照对象是,复方丹参滴丸就是一个滴丸剂型创新,它成功了。其实这忽略了该产品背后的诞生时期的时代和竞争环境、企业与时俱进的营销创新和扎实执行。
企业必须转化到“他思维”,站在市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不会营销近视。
A企业有一个传统滋补药滴丸新剂型。有了仲景、汇仁的成功示范,让企业有了充分信心,可以用该品种打开OTC市场,引领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问题。仲景、汇仁做品牌的时代,没有领军品牌、整个品类高度分散、消费者开始分化。企业通过锐利的产品诉求,张力十足的传播,销售终端的有力工作,终于成就了从销售到品牌的辉煌。
而A企业所处的时局变了。当一个品类中,已经有十多家知名品牌时,后来者的门槛已经大大提高。再想去挤入第一阵营,绝非简单的机型差别所能实现。结果,A企业投入近亿元,一两年的运作,勉强未亏损。
在营销行为上,从来都不能抱着技术领先,玩本本主义。技术上创新,如果不能被消费者心智接受,或者是认同,那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新剂型就能胜任企业的大产品。就像人群中,并不能因为长得最壮,就让他做将军带队伍一样。有的产品担不起企业品牌的命运;有的产品,定位上要慎重,不能匆匆上马,模仿标杆,只能当小字辈。
怎么办呢?在品种的选择上,冒进的态度要不得,必须要谨慎而小心。在品种的大产品策略制定上,则要更加小心。这就必须要依赖市场调研。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精辟地指出:“在这样日益尖锐的短兵相接的形势下,要取得胜利,就完全靠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季伟认为,在信息调查一端,有三个问题是最重要的。
1、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他们的竞争方式是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优劣?
2、消费者买的是什么,满足和不足是什么,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消费的决策和购买流程是什么,对现有品牌的认知、忠诚,重复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3、我有什么特色(特色就是和竞争对手差异的要素)?如何将特色转化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优势诉求?在什么地方与竞争对手作战,是终端还是渠道,是区域还是全国,是媒体还是地面?
这里要规避一个误区:有的企业惯于去买数据。这是不对的。
在市场调查过程中,我们只有抓住了关键性的问题,并将关键性问题进行充分研讨,才能对市场推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否则,抱着一大堆信息,但不知所云。大量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性数据与分析充诉其间,既扰乱决策者的思路,又浪费决策者的时间。不会对营销决策有作用,反倒会造成自我干扰。
在谈到娃哈哈的决策程序是什么,宗庆后回答说:从不做那种程式化的市场调查,而凭自己的双脚去走访市场,然后凭感觉进行决策。
快:起得早或者跑得快。
大产品能够成功,在前期需要战略方向上求“稳”,在市场调研和市场策略上求“准”。而一旦定下策略,就必须要抢速度,以时间换空间。只有快,才能抢市场先机,只有快,才能先下手为强。
抢占速度优势的方法无非两种:要么起得早,就是“起点超越”;如果起得晚,那就要跑的快一些。这就像110米栏,谁能胜出,关键是起跑速度和后来的加速。
抢占速度优势的目的是“领先半步”。领先半步,就是保证了资源上的持久领先,并永远先于竞争对手,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和整合资源的低成本优势。最大可能规避市场风险,面的成为市场教育的牺牲品。
抢占速度优势有多重要?
有两个同一类别的注射剂品种C和D,都采用了指纹图谱技术,只因为上市时间差了几个月,C借势传统品种不良反应事件爆发,通过强力的市场推广和品牌活动,形成了对传统品种市场份额的抢占;经过四年的发展,C品种销售额比D高出5倍。
有两个同是跨国制药巨头的抗病毒的乙肝新药E和F,都有成为新霸主的潜质。但E上市比F早一年。抢占了一个绝佳市场“时机”,此时,原市场霸主品种治疗的耐药性充分显现,临床医生潜在需求已经准备好,E品种开疆拓土,攻城略地。两者的成长曲线、公司利润、市场份额等等关键指标,也有了显著差距。现在,E品种2年就达到了5亿元规模。而F品种只能跟随其后。这不能不说是速度优势的胜利。
起点超越的秘密在于,通过抢占第一时间,第一事件,第一形象,第一观念,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里斯等人已经反复强调,市场铁一样的事实也充分证明“第一胜过最好”。“第一”不是第一个设计出来或生产出来,而是第一个被消费者接收到和感受到的。这必须要分辨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先行者,也要有承担风险的底气。沃野千里固然是好,但也可能一头跌进沼泽,或者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
如果不是第一个,也不要着急,可以跑的快些,以实现后发先至,形成“第一”的结果。
跑得快,第一种方式是在营销模式上下功夫,整合企业的资源(传播、渠道、终端或销售队伍)。比如,通过更强大的传播力度和执行力度,抢市场,抢消费者资源,用营销资源把“第一个”屏蔽掉,让消费者最先注意到你,虽然事实上你不是“第一个”,但是基于“认知大于事实”这样的前提,成为一种认知上的“第一”。
第二种方式是,制定一个新的游戏方法,比如,根据竞争情况和产品市场形态,凸显产品差异性,站在第一的对立面,成为另一个“第一”。蒙牛在创业之初,面对行业老大“伊利”,打出了“蒙牛,做内蒙古乳业的第二品牌”。他宣称自己是老二,但却是“第一个”这样说的,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个案例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强:对外凶悍,对内强势。
无论是新产品上市推广,还是老产品试图浴火重生,如果试图做大产品,在导入期阶段,就不能慢吞吞。虽然温水也能煮青蛙。但这种方式损失掉的是机会和利润。
因为药品的专利期、新药保护期、监测期、中药保护期,是企业赚取利润、对抗竞争的最有力武器。这样的“战机”自己不抓住,那真是把大好河山拱手让人。
假设有一个大产品,其预期成熟期年销售额5亿元。如果能有效缩短市场导入期,节省下来3个月的时间,就意味着1.25亿元的净利润。跨国企业新药推广速度和范围,是以天为单位严格推进的。重磅产品在上市前一年即展开推广宣传。其目的就在这里。
所以季伟形容:“慢吞吞的市场推广,是一种罪过。”
是的,要想做“大产品”,就必须要有市场霸气。市场霸气,就是在市场竞争手段上,要表现出一种震撼的、挡不住的气势。市场霸气是统治者的象征,是实力的体现。市场霸气,能震慑竞争对手,去感召客户。就像领袖必须让人有所敬畏一样,“大产品”也必须表现出性格中强硬的、不妥协的一面。
吴晓波在《娃哈哈“非常营销” 完全解密》一文中,有一段精彩论述,摘录下来:作为营销者,所追求的无非“气势”二字。气者,品牌力、广告力、产品的新颖吸引力;势者,市场之格局、网络 之构架。有气无势,是光打雷不下雨,名声老大效益颇差,仅仅为一种昂贵的“炫耀性营销”;有势无气,则小鼻子小眼,行销如爬行,终难成一代大业。唯有御气蓄势,聚气成势,气势合一,才可能气如长虹,势同破竹。
有些企业的习惯是在营销行为上撒胡椒面,比如很多处方药品牌传播零敲碎打,缺少系统规划,每月都能看到宣传,但各自为战,成了点缀。广告投放过量固然是一种浪费,传播广告投放量不足,则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为,当市场投入力度不够时,总小于启动市场的最小临界值,投入资金再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学会集中优势资源,舍弃不适合自身的市场、收缩不必要的资源投入,把分散花的资源集中化、一体化,通过形成合力来爆破,创造自身在机会领域的“相对优势”,使投入的资源要素,在数量、质量手段都具有足够的浓度,保证“要么不出手,出手必伤人”。
怎样形成市场霸气,药品关键要素有几个点:
1、品牌定位的强度:很多企业都忽 略了品牌定位的重要性,或者定位穿透力差,或定位不准确,或定位雷同,定位差异性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2、地面爆破的强度:对于处方药,关键是学术推广和公关活动的强度。学术活动必须要造成声势,公关活动必须形成霸气。
以前文提到的抗病毒乙肝处方药E为例,上市的半年前,该品种就招兵买马,在终端与临床专家沟通,做好市场预热,激发需求,引导处方。其后,上市时通过联合权威机构,通过公关造势,网络传播,形成了规模性的报道和关注。由此,公司减少了产品上市后推广的阻力和销售成本,赢得了宝贵的推广时间和丰厚利润。
国内某著名中药企业,一场学术会就是数万人参与,直接覆盖全国超过70%的目标科室医师同时与会。
3、品牌传播的强度:对于大产品,越来越应遵循的策略是“公关播种,广告收获”,特别是处方药和类OTC品种,既能绕过不允许做广告的壁垒,又能对产品的市场爆破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是OTC品种,也越来越强调公关传播的作用。
流感药物G上市三年,销售没有特别大的起色,2009年,借势甲流,与达菲进行疗效和费用比较,登录《新闻联播》。其后,借助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短时间内高密度地进行媒体投放,形成媒体的密集效应。同时,地面上开展公益捐赠活动。针对学校、机关、部队、社区、贫困地区,形成正面传播。产品从1亿元一跃到5亿元。
营销就是传播。不做广告,但可以用海量公关稿去做。去影响社会舆论,润物细无声地树立品牌形象。
市场霸气的难点在哪里?关键是看“决策者”的胸襟、气度和信念。特别是前期的导入期,营销传播费用不菲,看不到效益,甚至是亏损。这时候考验的是老板的魄力。
所以说,老板是大产品营销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