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品质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底线


捍卫品质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底线

      食品行业的底线在屡屡被穿透的后面,是利益和责任的较量,但劣品逐良品的悖论,在食品行业重演的悲剧。是众多小企业利用唯一的撒手锏价格优势,与大品牌比价格。同样的东西,超低的价格,企业总归要有赚头,唯一的途径也只能是弄虚作假了,结果看似一样的东西实质上却是大相径庭,但是老百姓却无所谓。当然,也不是说老百姓真的无所谓,只是在买方无法与卖方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也就无所谓什么好与坏的比较了,价格从优当然是买者作出的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了。从传播学的角度,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信息对称也只是一种追求,任何有连带的双方都只是选择或筛选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作为经济理性的主体,企业更是不会轻易主动揭自己的短了,而公众也因信息缺乏或者信息偏差作出无所谓的甚至是错误的选择。结果会是经济学中常常描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打一个比方,同样两只不同品牌或者说不同企业生产的月饼,外观相似,价格相差1元钱,当购买者对两个企业或者两种品牌都无法掌握准确信息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会选择价格低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信奉“贵的就是好的”,但是大品牌、大企业屡屡出现危机与欺骗公众的活生生的现实不断地在瓦解着人们的那份信任。结果,低价者市场越做越大,不断地挤压高价者的市场,高价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坚持挺住,质量不变,价格也不变,二就是也被迫降价。前一种市场的风险太大,后一种降价到一定程度而利润微薄的时候,最后企业可能蜕变成调查中所说的“只能弄虚作假”了。而低价者同样也会因为更多的低价者介入而引发恶性竞争加速与加大降价幅度,结果也可想而知。到此,“劣品”驱逐“良品”,真正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最后倒台和垮掉的首先是好企业,市场上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结果是,哪一天当民众因频频曝光产生恐慌并怀疑一切时,市场整体的交易成本会增加,社会付出的整体代价也会增加。

  其实,相比较于生命与健康,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并不是简单地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取舍,只要是优质的、安全的、健康的,可能价钱并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就在于购买信息的透明——好好在哪里、贵贵在哪里,广告宣传的假不假、企业承诺的真不真,有太多太多的悬念,太多太多的疑点,我们无法知晓,也无法去相信,所以“不买贵的,只买对的”,在没有芥蒂、没有偏好的情况下,“对的”肯定就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价格从优”了。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讲过,先相信别人一次,他如果骗你,也就这一次;他如果对你忠诚,也得看这一次。也就是说,许多人还是希望通过亲自“试错”一次来检验自己选择的对错并以此作为继续选择的依据,如果购买的便宜了1元钱的月饼口味还不错,短时间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也没有听到什么产品大曝光,相信下一次还是会买 便宜1元钱的月饼。事实上,大量存在的弄虚作假是我们一时半会儿无法体验出来而又没有被检测与曝光的,对于这些,我们公众无法规避,可能还不知不觉乐在其中。食品生产要改变“劣品”驱逐“良品”效应,首先要使“优”的企业得到好的回报、劣的企业得到“次”的回报,让市场恢复到“良品”驱逐“劣品”的理想,这种理想的实现需要民众消费的理性回归,而这种回归离不开信息的对称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的信心与信任,只有民众都知道并认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物有所值”以后,对“良品”的忠贞不渝才会改变“良品”遭遇“劣品”驱逐的逆境,不过,要想买方与卖方达到信息的充分对称,这还真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达到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当利益和责任冲突,选择的结果就是突变现象的起点。部分内容参见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