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和他的两难故事结构




  最近,在官方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里,又看见余秋雨大师更加低调地对青年歌手进行文化考试了。

  自从传出他关于四川地震的假捐款消息,又连续遭遇厦门大学明星教授的三次炮轰,然后又是网络的全民讨论,余秋雨大师就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博客也关上大门,一走了之。

  先是在一本书里读到余秋雨大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座,专题讨论文学的两难结构,也就是他的未知结构理论,似乎是好几年以前的事情了。十分有趣的是,这余秋雨大师发明创造的两难故事结构,后来与他自己的人生际遇实现了同构--捐款是真是假,余秋雨大师是好人还是坏人,始终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他自己也不朽了。

  余秋雨大师作为戏剧学院的老教授,一生研究和传授故事结构与戏剧冲突,想必那功力也是十分了得。但前面提到的那个讲座,估计是面向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所以讲述的语言十分通俗,那学问似乎也接近宋元话本的水平。洋洋数千字的口水话,无非是表达一个他发明的陈述句,其核心是说,作家在作品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很快解决,那就只是中学生作文,不会是伟大作品。然后举例说明,似乎也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程度,很少举出著名戏剧的例子,而是首先搬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架势是让人们分成两个小组,对作品里老人的作为进行成功与失败的辩论。辩友与对方辩友争论激烈,由于难分胜负,所以就进入了大师规定的两难故事结构--未知结构里,如此,作品就果然成为伟大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