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Austria, Republik Österreich)。

  面积 83871平方公里。

  人口 837.53万(2009年12月31日)。其中外国人89.51万人,占10.68% 。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总人口的0.5%。官方语言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Wien),人口169.9万(2009年12月31日)。

  国家元首 联邦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2004年4月25日当选,7月8日就任。2010年4月25日再次当选。

  简况 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2℃,7月为19℃。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贝格王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战败,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解体,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德国吞并。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重获独立。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为奥国庆日。

  政治 2009年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奥政府积极致力于应对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保证就业、深化改革为宗旨,陆续出台税改、医改、最低保障、儿童抚养金、免费幼儿园等社会福利的惠民政策,并着力实施2008年底出台的银行救助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保持较为宽松财政政策,逐步稳定金融市场。同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遏制经济下滑势头。

  政坛与社会总体上保持稳定。由于民众对经济危机的恐慌心理以及对政府应对危机能力期待过高,执政两党—社民党和人民党—在2009年6次地方选举中均不同程度出现失票,一些小党则保持稳定甚或得分。

  【宪法】现行宪法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总理为政府首脑,任期5年。

  【议会】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职仪式,可通过不信任表决罢免联邦政府及其成员。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权将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提案驳回,但如国民议会坚持原案,联邦议会不得再提异议。国民议会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5年。本届国民议会于2008年10月选举产生,各党所占席位:社民党57席,人民党51席,自由党34席,奥地利未来联盟21席,绿党20席。议长任期5年,现任议长巴巴拉· 普拉默 (Barbara Prammer,女,社民党)。联邦议会共62席,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议长由各州多数党议员轮流担任,任期半年。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

  【政府】2008年12月2日社民党和人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本届政府设13个部,成员如下:总理维尔纳·法伊曼(Werner Faymann,社民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约瑟夫·普勒尔(Josef Proell,人民党),负责妇女事务与公共服务的不管部部长加布里勒·海因尼施-霍塞克(Gabriele Heinisch-Hosek,女,社民党)、欧洲与国际事务部长(外交部长)米夏埃尔·施平德埃格尔(Michael Spindelegger,人民党), 劳动、社会与消费者保护部长鲁道尔夫·洪特施托弗尔(Rudolf Hundstorfer,社民党)、卫生部长阿洛伊斯·施托格尔(Alois Stoeger,社民党)、内政部长玛丽亚·菲克特(Maria Fekter,女,人民党)、司法部长克劳蒂亚·班迪恩-奥特纳(Claudia Bandion-Ortner,女,无党派)、国防与体育部长诺贝特·达拉伯斯(Norbert Darabos,社民党)、农林、环境与水利部长尼克劳斯·贝拉科维奇(Nikolaus Berlakovich,人民党)、教育、艺术与文化部长克劳蒂亚·施密德(Claudia Schmied,女,社民党),交通、创新与技术部长多丽丝·布雷斯(Doris Bures,女,社民党),经济、家庭与青年部长莱因霍尔特·米特雷纳(Reinhold Mitterlehner,人民党),科学与研究部长贝阿特里克斯·卡尔(Beatrix Karl,人民党)。此外,财政部设2名、经济、家庭与青年部设1 名国务秘书(相当于副部长);总理府另设1名国务秘书。

  【行政区划】全国划为9个州,它们是:布尔根兰、克恩滕、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下设市、区、镇(乡)。

  【司法机构】全国有三个法院系统:宪法法院,审理涉及宪法、特别是地方与联邦政府纠纷的案件,院长格哈特·霍尔齐格尔(Gerhart Holzinger);行政法院,负责涉及官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纠纷案件,院长克莱蒙斯·雅伯伦纳(Clemens Jabloner);最高法院,负责刑事和民事案件,院长伊尔姆加特·格里斯(Irmgard Griss)。

  【政党】

  (1)奥地利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执政党。1889年成立。1919-1920年执政,1934年被取缔。1945年改名为社会党,1991年改为现名。主席维尔纳·法伊曼(Werner Faymann)。

  (2)奥地利人民党(Österreichische Volkspartei):执政党。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基督教社会党,1945年改为现名。主席约瑟夫·普勒尔(Josef Pröll)。

  (3)奥地利自由党(Freiheitliche Partei Österreichs):在野党。1955年成立,前身是“独立者联盟”,曾于1983-1986年和社会党组成联合政府。2000年2月与人民党联合执政,2005年党内发生分裂后失去执政地位。主席海因茨—克里斯蒂安· 斯特拉赫(Heinz-Christian Strache)。

  (4)奥地利未来联盟(BZÖ)。在野党。2005年4月4日因自由党内部发生分裂而成立,自由党所有内阁成员和绝大多数议员加入该党,并与人民党联合执政至2007年1月。主席约瑟夫·布赫尔(Josef Bucher)。

  (5)绿党(Die Grünen):在野党。前身是“绿色和平组织”。1986年成立。联邦发言人(主席)埃娃·格拉维施尼克(Eva Glawischnig)。

  【重要人物】海因茨·菲舍尔:总统。1938年10月9日生于格拉茨市。1971年当选国民议会议员。1975年起先后任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联邦科研部长,1990年、1996年和1999年三次当选国民议会议长。2002年12月起任国民议会第二议长。2004年4月25日当选联邦总统,7月8日就任。2010年4月25日再次当选。维尔纳·法伊曼:总理。1960年5月4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法律专业毕业。先后任奥“社会主义青年”维也纳市主席、中央储蓄银行法律顾问、维也纳租房者联合会主席,维也纳市住房和城建局局长等职。1985年至1994年任维也纳市议会议员。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奥交通、创新和技术部长。2008年8月出任社民党主席。9月28日作为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在奥国民议会选举中获胜。12月2日出任社民党与人民党大联合政府总理。

  经济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失业率上升,个人消费不振。奥主要出口市场——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式主要出口市场消费疲软,与奥经济联系密切的东欧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导致奥上半年出口大幅下降。随着下半年德国等西欧国家以及北美和亚洲经济出现回暖,加之奥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作用显现,自第三季度起,奥主要经济指标环比连续出现好转,出口和工业生产显著增长,经济逐渐止跌企稳。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769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090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6%

  国民收入:2739.8 亿欧元

  货币名称:欧元(EURO), 1欧元=100分

  通货膨胀率:0.5%

  失业率:5%

  【资源】矿产主要有石墨、镁、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5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4%。木材蓄积量10.9亿立方米。

  【工业】2009年工业产值1135.7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5%。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制造、化工、采矿、电子和汽车发动机制造等。2009年工业从业人员40.2万。主要工业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620072008

  铁矿209.2215.2203.3

  石油85.685.394.2

  天然气

  (亿立方米)17.318.315.4

  (资料来源:2009年奥地利统计年鉴和奥地利联邦商会网站)

  【农林业】2008年农林业产值为48.4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农林业从业人数52万。2007年有可耕地138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6.4%。牧场145万公顷(1986年),占17.2%。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720082009

  小麦和黑麦151.4153.5181.7

  玉米174.6199.5244

  马铃薯65.566.975.7

  猪牛存栏数(单位:万头):

  200720082009

  猪328.6306.4313.7

  牛200.0199.7202.6

  (资料来源:2009年奥地利统计年鉴和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官方网站台)

  【旅游业】旅游业发达。2009年接待游客3232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2136万人次。全国有各类旅馆65600家,共有床位105.1万张。外国游客主要来自德国、荷兰、瑞士、英国和意大利等国。(资料来源:奥地利统计局网站)

  【交通运输】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

  铁路:全国铁路总长5702公里。2008年客运量2.389亿人次,货运量1.22亿吨。

  公路:全国各类公路总长约1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2112公里。2008年货运量3.69亿吨。

  水运:多瑙河航线长350公里。共有客船331艘,货船142艘。2009年多瑙河货运量932.2万吨。

  空运:奥地利航空公司、蒂罗尔航空公司和劳达航空公司共同组成AUA集团,有80架飞机,飞往120个目的地。全国有6个机场,主要国际机场是维也纳施威夏特机场。2008年奥地利全国民用航空客运量2476万人次,货运量21.5万吨。

  (资料来源:奥地利2009年统计年鉴、奥地利统计局网站、奥地利联邦交通、创新和技术部官方网站和奥地利航空集团网站。)

  【财政金融】2006年至2008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200720082009

  支出723740774

  收入695644639

  赤字289635

  2009年,国债1687.2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9%。

  (资料来源:奥地利联邦财政部官方网站)

  【对外贸易】外贸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几年外贸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200720082009

  进口额11431191978

  出口额11471173942

  差额4-18-36

  (资料来源:2009年奥地利统计年鉴)

  主要出口产品是机械、钢铁、原料、食品、工业半制成品和制成品。进口主要是原料、机械、食品以及初加工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对外投资】1991年成立“东西方基金”,鼓励奥企业到中、东欧国家投资,政府担保风险。2009年奥在国外直接投资额27.1亿欧元,主要投资对象国是德国、土耳其、比利时。

  (资料来源:奥地利联邦商会网站)

  【外国资本】 2009年外国在奥直接投资额为50.8亿欧元。主要投资来源国是德国、卢森堡、荷兰和匈牙利。

  (资料来源:奥地利联邦商会网站)

  【发展援助】 2008年发展援助额11.6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2%。发展援助的重点领域是农业、水利、卫生、能源、基础设施、职业培训、科研合作等。

  (资料来源:奥地利联邦欧洲与国际事务部官方网站)

  人民生活 实行全国社会保险和救济制度,主要有医疗、失业、养老和事故四大类保险。2009年人均国民收入33061欧元,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2910欧元,每千人拥有小汽车522辆;全国共有专业医生38313,医院267家,病床65544张。

  (资料来源:奥地利2009年统计年鉴和奥地利统计局网站)

  军事 1955年9月,奥地利颁布《国防法》,创建联邦军。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最高安全决策机构,是联邦政府在外交、安全和国防事务上的总咨询机构,由联邦总理、副总理、外交、国防、内政、司法部长及议会各议会党团代表等17名有表决权的正式成员组成,联邦总理任主席,联邦军总参谋长列席。国防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平时由联邦政府授权国防部长对联邦军行使指挥权。总参谋长是国防部长的最高军事顾问,代表国防部长对奥军境内外行动实施指挥。联合作战司令部是战略级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地面和空中部队。

  奥长期奉行中立政策。自1995年加入欧盟后,积极参与欧盟共同防务建设。自1996年起,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奥军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个月。目前,地面部队现有兵力3.5万人。下设特种部队司令部、宪兵司令部、9个军区司令部、2个步兵旅、2个装机步旅和1个指挥支援营。空中部队现有兵力6700人,下设空中监视司令部和空中支援司令部。

  2010年国家安全与国防预算79.7亿欧元,占联邦财政总预算支出的11.26%。

  文化教育

  【教育】学龄儿童享受9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可免试上大学。2009年奥教育预算65.6亿欧元,占总预算支出10%。2007/2008年度有各类中小学、职业学校6263所,在校学生120.2万人,各类高等院校189所,大学生27万人。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国家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资料来源:2009年奥地利统计年鉴、奥地利统计局网站和奥地利联邦财政部官方网站)

  【新闻出版】2008年全国有各类报纸238种,其中日报31种,周报207种。主要报纸2008年发行量为:《皇冠报》94.9万份,《信使报》22.8万份,《新闻报》12万份,《标准报》11.7万份。主要杂志发行量为:《新闻周刊》24.2万份,《侧面》周刊9.4万份,《趋势》经济月刊8.6万份。

  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

  1924年建立国家广播电台。共有5家电台,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现有三套节目。

  (资料来源:2009年奥地利统计年鉴和奥地利出版发行事务管理局网站)

  对外关系 奥地利外交政策的基点是以和平中立为基础,以欧盟为依托,积极推动欧盟深化和扩大,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欧盟协调一致。加强同周边邻国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关系,保持和深化同大国关系,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2009年,奥在外交上继续保持积极活跃的态式。在多边舞台上,以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为契机,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事务,推动安理会讨论并通过了“加强武装冲突中的平民保护”决议。在欧盟层面,积极参与欧盟应对经济危机协调行动,推动气候保护和欧盟机制改革;开展危机外交,游说德国、法国和欧盟领导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加大对中东欧国家的“危机援助”。同时,继续积极推动欧盟一体化建设。在国际政治方面,积极参与巴以冲突、伊朗核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支持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修改了本国银行保密法,加强对外银行信息交流。另外,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在奥积极协调与推动下,由奥牵头、东欧多国及土耳其参与的纳布科天然气管线项目签署了政府间协议。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力量和利益集团正在形成。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增多,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国际社会应以“有效多边主义”应对新型威胁。一个多极、法治和尊重人权的世界有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关于联合国的作用和机制改革:认为联合国地位应得到加强,安理会对协调解决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具有核心作用。联合国改革的目的应为使之成为一个切实强大并且有行动能力的国际组织,并在捍卫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联合国改革应适应21世纪面临的挑战,应提高安理会的效率,增强代表性,加强中小国家的作用和地位,主张欧盟作为一个整体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关于欧盟:视欧盟为维护和实现奥利益最重要平台,认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积极谋求并提高其在安理会、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应争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

  关于欧洲一体化:认为欧盟应加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提高欧盟共同决策和行动能力,尽早建立欧盟独立安全与防务体系,加强欧盟在面临局部冲突时的干预能力。《里斯本条约》生效标志欧洲一体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将确保欧盟更具行动能力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应加强欧盟内部团结,尊重并体现中小国家的关切和利益。进一步东扩有利于欧洲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对维护和促进欧盟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于巴尔干问题:奥紧邻巴尔干地区,认为保持该地区稳定对奥至关重要,并派遣900名士兵参与科索沃和波黑地区维和行动。主张欧盟应大力支持该地区国家民主进程和经济发展,推动其加快融入欧洲步伐。奥是首批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之一。

  关于欧俄关系:认为俄拥有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是世界军事强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且在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欧盟有许多共同利益。欧盟应重视俄在实现欧洲和平、稳定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及市场潜力和自然资源,不断深化与俄在经济、内外安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关于欧美关系:重视与美关系,认为欧美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欧美关系是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改善和加强欧美关系符合欧盟和奥的利益。加强同美的协调与合作是欧盟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同时,欧盟应与美建立新型的平等伙伴关系,开展深入的文化对话,以增进了解,减少分歧,避免冲突。

  关于同亚洲国家关系:认为亚太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欧盟应通过亚欧会议等机制从战略高度全面提升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关系,尤应重视同中国、日本、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发展长期合作关系。

  关于中东局势:关注中东和平进程,认为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主张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继续向巴勒斯坦地区提供发展援助。认为国际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民主、有生命力的巴勒斯坦国,巴以双方和睦相处。

  关于伊朗核问题:认为伊朗应遵守反扩散条约规定的义务,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决议。呼吁伊朗作出承诺并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其核计划用于民用目的。伊朗目前的立场和态度不利于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关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对金融衍生产品、投机活动缺乏有效监管,且国际金融市场彼此依存度高,各国抵御危机能力薄弱。主张各国联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以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再度发生。欧盟应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与欧盟立场保持一致。主张国际社会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内共同行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就发达国家在未来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达成一致,并对各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后续计划做出了规定,但会议未能就减排问题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令人失望。

  关于国际反恐问题: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认为国际恐怖主义直接破坏全球安全和稳定,是对整个文明世界的威胁。联合国应在国际反恐斗争中担负领导责任,世界各国应共同加强反恐合作,欧盟应完善反恐机制。主张通过加强不同文明、不同宗教间的对话来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关于人权问题:视人权为奥外交政策基石。强调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相互依赖性。认为人权、民主、发展紧密相连,安全政策就是人权政策,只有通过不断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久繁荣和安全。重点是取消死刑,保护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权益。

  【同欧盟的关系】1995年正式加入欧盟,1999年1月成为首批欧元区成员国,1995年4月28日签署《申根协定》,2004年4月29日签署《欧盟宪法条约》,2005年5月11日,奥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1998年下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先后两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目前奥在欧洲议会中有17个席位。2008年4月,奥国民议会批准《里斯本条约》,同月,奥总统菲舍尔签署了该条约。外贸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2009年奥对欧盟贸易总额为1385.3亿欧元,占奥外贸总额的72.2%,其中奥对欧盟出口额为669.7亿欧元,进口额为715.6亿欧元。

  【同德国的关系】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德关系始终在奥对外政策中占据核心地位。两国高层接触频繁,各领域人员往来密切。德一直是奥最大的贸易伙伴。2009年奥德双边贸易额达690.7亿欧元,占奥外贸总额的35.9%,其中奥向德出口292.4亿欧元,进口398.3亿欧元。

  【同美国的关系】重视与美国关系,认为欧美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欧美关系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改善与加强欧美关系符合欧盟和奥的利益。加强同美的协调与合作是欧盟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同时认为,欧盟应与美消除分歧,建立新型的平等伙伴关系。2009年奥美双边贸易额为65.95亿欧元,占奥外贸总额的3.4%,其中奥对美出口40.35亿欧元,进口25.6亿欧元。

  【同俄罗斯的关系】看重俄在实现欧洲和平、稳定和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俄市场潜力和自然资源,在推动欧盟与俄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同时,谋求加强奥俄双边关系。认为俄是欧洲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持和加强与俄关系事关欧洲的和平、稳定和发展。2009年奥俄双边贸易额为37.46亿欧元,占奥外贸总额的1.95%,其中奥对俄出口20.26亿欧元,进口17.2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