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与蓝春对话录:探寻让孩子终身幸福的教育(四)


慈善教育是爱心教育的良好方式

孙云晓:蓝校长,据我所知您一直热心于慈善事业,也做了大量的捐款,前后累计起来也有六千多万了。请问您为什么会对慈善事业这么热心?能分享一下您对慈善的福乐和理解吗?

蓝春:佛家一直讲因缘、因果,讲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在我看来,一个企业发展了,创造财富的时候,就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财富从社会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中去,这只是早一点,晚一点的事。一个企业,一定要担当起它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另外,佛家还讲舍得,舍得就是有舍有得,您做慈善,舍了财富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积攒福荫、福报。

我还认为,人的财大了以后,在超越衣食住行之外的钱,都是上天给您的,那不是您的。您挣了钱,您能支配,就应该回馈给社会。我自己做教育,要把爱心文化当作我的学校的核心文化,我想我要带头施爱、行善。因为我空讲半天之后不去做,孩子们就会觉得在说假话,爱心教育也不会成功。我的爱心捐款基本上都是跟教育相关的,比如资助西部穷困的孩子盖学校。包括2009年春节期间,参与一个爱心伙伴计划,资助50位灾区的孩子来北京过年。我们在北京找50个家庭,跟他结成伙伴的关系。这种爱心就会产生一个传导效应,通过这种言传身教,让孩子加入到这个爱心体验里面来,培养孩子的德行。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和一个学校校长应该做的事。

我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做企业永远都是没有尽头的,永远在缺钱。您有一百块钱的时候,一定想做两百块钱的事情,如果不立刻做慈善的话,是永远没机会做的。如果您想等到哪天退休了,等到哪天钱够用了,再去做慈善,也许那时候您的企业已经关门了。就像这次金融危机,可能一夜之间,您的财富就没了,那时候您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

孙云晓:做善事也得只争朝夕啊!

蓝春:对!不能说您的企业不行了,才想起来还没做慈善呢,这个不行。

孙云晓:我听说在一次救灾活动中您捐了好几百万,回到学校以后,有个小学生跟您说,昨天在电视上看到您了,您捐钱了,捐了好几百块。您笑着说是的。您并没有去纠正孩子的概念,说不是啊,我捐了好几百万。

蓝春:孩子对几百块和几百万块的区别没有概念,他只是觉得校长做了好事,我们将来也要这样做。数字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行为。

孙云晓:知道这个细节后,我特别感动,我觉得您能够这样与孩子对话,说明爱心使您融化在您童心之中了。的确,在孩子们的意识中,几百块钱和几百万是一个概念,只有成年人才会计较数字大小。您是在用行动在为孩子做爱心教育,这比做多少场报告的效果都要好。

蓝春:我现在已然把教育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满脑子的教育,做企业时也会常常联想到教育。过去一年一直是在探讨教育,这种探讨对我自己也有不少启发。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我终身追求的事业!而且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发展,也在提高。学校与老师、家庭、学生是共同成长的。

民办学校的稳定发展与教师队伍的建设

孙云晓:办学的关键是质量,而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自从您接手北京新英才学校,学校的规模发展很快,听说2008年一年就增加了一倍的学生。而且新英才学校的老师对学校的认可度也比较高。一般来讲,私立学校的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请问您是怎么应对这一挑战的?

蓝春: 学校的发展不能太快,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以稳定为主。如果一个老师人品可以,又很努力,即使他水平差点但是愿意学习愿意上进,就要尽量把他稳定下来。学校的老师不要老是更换,老是换,不仅影响学校稳定发展,对孩子的教育来讲,也有一定的破坏力。

稳定老师的问题,我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从实际出发去考虑的。如果他在这边没有户口,关系也转不过来,待遇还不高,无力负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那么好的老师为何会来我们这里呢?天盘那儿有限价房,一万平米,4200元每平米,我已经跟他们谈好了,将来这个房子就卖给我们的老师。我们可能根据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没准儿首付款还给他垫些钱。

办教育肯定是需要投入的,特别是前期要大量的投入。我肯定会尽自己所能,能投入到什么程度就投入到什么程度。只有当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好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才能有希望成功。办教育,最怕虎头蛇尾,做到一半就撂挑子。

孙云晓:关心教师的生活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更为重要的事。您刚才讲到新英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视,请问您是如何提高其素养的?

蓝春: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除了要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和业务水平,还要加强对教师工作态度的培养。社会学里有一个普遍原理,人往往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高的回报,这是天性使然。他不可能用最大的代价换取最小的回报。比如大锅饭时代,大家都尽量少干活,多受益。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偷懒。这是他的一个惰性决定的:他没有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孩子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取得最好的成绩。很多老师都会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不停地机械重复地做作业到半夜。老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侥幸心理是,我让孩子做得作业越多,我担当的风险就越低,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追究起来,就说孩子不好,不关我的责任。这是很可怕的意识。

为什么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走在前沿的都是农村的几个民办学校?比如杜郎口,比如江苏的东如,都是从一个即将倒闭的农村学校,发展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观摩基地。有很多老师特别是重点名校的老师都看不起他们,辩解说,我们的老师学生以及教育环境都跟他们不一样。但是在我看来,大家是在偷懒,不愿意去学。

孙云晓:按照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但实际上,人们往往会单纯理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您的分析来看,教育更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素质提高,就难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蓝春:创新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代价的。如果让现在的一些老师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方式,他得先脱一层皮。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了。一本教案用几年十几年,表面上看着他讲的很辛苦,实际上他的脑子已经模式化了,很多教学内容他不用脑子去琢磨了。那时候的他,只是相当于一个机器零件在高速运转。如果让他脱离既往模式重新备课重新写教案,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劫数”。

我们曾经对教师队伍做过调查,约有20%-30%的人是因为纯粹爱好教育才从事老师这个职业的,其他70-80%的教师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加入了教师队伍。如果一个人不是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爱,他对教育教学工作怎么可能做到积极主动?如果学校不能制定一套完善的奖优罚劣的机制,就无法真正做到为孩子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