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要自我保护和自爱


  中国消费者和中国商品市场一样是不够成熟的。首先是,商家的承诺不够;其次是,消费者的自爱意识不够。许多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规范,在中国就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美国,相当普遍地实行一种无条件退货的制度。顾客哪怕,是购买内衣,只要觉得不合适就能以“不舒服”为由退货,商家一般都很信守承诺,不会有任何刁难。还有,美国超级市场中的化妆品,并不特别反对顾客试用。一些无家可归的女人,心安理得地从超级市场货架上取下化妆品自由地试用。服务员并不干涉。在美国商家看来,顾客是上帝,上帝是多种多样的,口袋里有钱的上帝不敢得罪,口袋里没有多少钱的“上帝”,也不敢得罪。

  商业承诺制的悠久传统,保证着顾客拥有的上帝的感觉是全真的。而承诺的全真,又提高了顾客的自觉、自律和自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90年代初的德国,那里的公共汽车是很少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汽车;车站上像我们火车站上一样张贴着时刻表。

  在德国,那里的公共汽车是很少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汽车;车站上像我们火车站上一样张贴着时刻表。在马克思家乡那样的小城市,有时一班公共汽车,要等上一个小时。一回,刚到德国居住的我国一位女士在一处公共汽车停靠站等车,她和一位德国老太太闲聊,不知不觉中汽车已经开了过去。于是她们就赶忙边追边喊,但司机始终没听到,汽车就这样开走了。她追了一气,停了下来。可那个老太太却坚持追到了街角。不久,老太太回来了。她问,为什么不追下去了?老太太说,她根本没有追汽车,是跑到街角打了一个投诉电话,公共汽车公司已经向她道歉,马上就派一辆小汽车来,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去。说话间小汽车就到了。

  我想,这样的制度,要在我国实行,其结果只能是制造公司垮台的条件。光是调查究竟是公共汽车故意不停,还是顾客有意不上车,就要雇用许多调查人员,还免不了被一些作伪证的团伙坑得个落花流水。

  当然,西方人也不是个个都是圣人,他们也有他们的问题,但是毕竟数量较少,性质也不大严重。据一个商店主人说,每逢到暑假前夕,总有几个中学生去商店“买”黑色西装礼服,在毕业典礼上用过以后又退还。但是这样的做法是要受到家长和社会谴责的,所以也就不会在太大的程度上危及承诺制的生命。

  当然,一下子达不到较高的水准,也不能完全怪顾客,因为,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很难说是顾客的不自爱,更严重的是商家服务缺乏起码的承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仅是屡禁不止,而且是屡打不死。除了市场管理和竞争机制不健全以外,顾客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也纵容了某些奸商的不良行径。 

  在一般情况下,光有管理体制的规范是不够的。原因很简单,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再严格的制度也不可能没有弹性的部位。没有高度自觉的人,这些部位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妨碍我们自觉地和市场上恶劣现象做斗争的主观因素大致有两种:一是中国传统观念,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上持息事宁人的态度。当代中国人也许从50年代就养成了政治上的高度敏感,而在经济上却表现得好像很清高。二是在传统儒家的教义中,义和利处于绝对对立的地位,这成为中国人心理上的一个很沉重的负担,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也不愿意公开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好像为了金钱去纠缠就丧失了清高的品格似的。

  但要是一个美国人就不这样,他们虽然过得比我们要富裕,但是那种斤斤计较的劲头,常常令我感到他们有一点呆气。不但法律鼓励他们这样做,而且舆论也在道德上支持他们。“小气”在英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不像我们中国在口头上用得这样频繁,而且也不常常与强烈的贬义联系在一起,有时它只是表明节约、有节制而已。当中国人说着“小气” 、美国人说着“stingy”的时候,也许在表层意识是相近的,可是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上距离却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