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媒体报道“公务接待‘压垮’平遥古城墙”,平遥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只要是上级安排的就是工作”,虽然大量的接待工作会花掉财政一些资金,但可以“为平遥发展创造宽松发展环境”;而平遥县文物局局长则表示:“(报道)不会改变什么,今年平遥县的公务接待规模仍是4万人次,这是已经定下的。”(6月18日《成都商报》)
平遥古城管委会负责人此前算过一笔帐:最多时一年要接待近10万人次的“公务旅游”,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加上其他开支,平遥县的门票收入还抵不上开支,“纯属赔钱赚吆喝”。而与此同时,平遥县目前已被列入保护对象的古建筑就达400多处,严重缺乏保护经费,曾因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城墙坍塌。
公共财政的账总是如此的经不起盘算,一盘算,就暴露出其中的诸多不堪——名闻天下的平遥古城竟然在“赔钱赚吆喝”——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痛就痛在法律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等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在纷纷扰扰的公务接待面前形同虚设;痛就痛在失去监督和控制的公款接待行为在紧缺保护资金的平遥古城任意穿行;痛就痛在平遥古城管理者内心里对公务腐败的愤怒在“来的都是客,一个惹不起”的现实面前被彻底降伏。
然而,众声沸沸之中,我们却意外地听到了“快乐”的音调。平遥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对公务接待帐给出了另一种算法:“只要是上级安排的就是工作,都要认真接待”,“尽管每年数万人的接待会花掉县财政一些资金,但如此众多的人来平遥参观旅游,本身就是对平遥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支持。”“因为有大量上级领导来过,平遥获得了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可见,公共财政的帐又总是如此的受得住算计,一算计,就凸显出其外的诸多收获——看起来是“赔钱赚吆喝”,实际上是“舍了孩子套住狼”——这实在又是令人快乐的“赚钱生意”。快乐就快乐在政府官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可以给个人仕途加分;快乐就快乐在公务接待虽然耗费了政府财政,却能让上级领导感到满意;快乐就快乐在上级领导的满意可以为平遥带来额外的支持。
同样是一笔公共财政帐,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角度,算出来的结果却天壤有别。帐内帐算得人痛心疾首,帐外帐却算得人心花怒放。这就好比前不久发生的王家岭矿难,有的人痛切深思矿难背后的“人祸”,有的人却津津乐道于“创造了世界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一样。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痛着”而有些人却总是“快乐着”?根本的是一些官员总是改不掉算政治帐、仕途帐、政绩帐、形象帐的思维定势,总是改不掉个人本位和功利本位的习惯立场。判断和评价任何一件事情,一些官员总是先从是否有利于攀附上级搞好关系、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仕途前程、是否有利于提高GDP为自己带来政绩、是否有利于把坏事变成好事等等方面进行考量,因而对公众心目中的“痛”、对公共财政的无序支出熟视无睹、不以为意。
换言之,公务接待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当地政府和官员用来为个人换取政绩和仕途的香饵,众多的上级领导、社会贤达甘之如饴纷至沓来,公众“痛着”却不妨某些官员“快乐着”。
哪些人“痛着”又有哪些人“快乐着”?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