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其实太子出宫还不到一年,京城里有许多熟悉他的人,其中还包括他的亲妹妹和长期在他身边侍奉的太监,要认证真假并不困难。但清廷早已抱定了以真为伪的决心,而且把这个决心表达得十分明确,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太子被关押起来,先由亲属认证。周奎和周绎都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长平公主先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一计耳光后,才哭哭啼啼不敢再讲话。原来太子亲随太监中有坚持太子是真的,随后都被处死,剩下的自然不敢放肆,也都异口同声说太子是伪冒。甚至教过太子读书的原明内阁大学士谢升也坚持说这个太子不是真的。太子对他说:谢先生,某年某月,先生讲书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谢升实在无法回答,只得作了一揖,赧然退下。
一些汉族官员对这种指鹿为马的行径非常愤慨,接连上章争辩。民间百姓也果真以这位太子为旗号造起反来,山东东阿县民祁八、秀才杨凤鸣等人聚众起义,给清朝官员发出通牒说:“你们速放还我太子,否则要把你们杀光。”这种情况反而使清廷更加紧张,就对反叛和坚持太子是真的朝臣士民一律无情打击。祁八的暴动很快就被镇压了;在这年年末朝中又处决了15个坚持太子是真太子的官员和普通百姓。所谓的伪太子也在结案后被处死。高压之下,一场风波才算平息。而可怜的太子朱慈烺虽然逃过了几次兵难,却最终没有躲过清朝统治者的屠刀。
长平公主为此事受了很大的刺激,本来重伤未愈的身体更加不堪。她也再不愿意住在无情无义的外公家里了。在清顺治2年(1645)初,她上书给清朝皇帝,请求允许她削发出家。清廷却不同意,而是要早在崇祯年间已经同公主定亲的周世显把公主娶回家去。周世显家尊旨把这位前明公主娶到家里,公主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才一年功夫,就在哀怨中死去。
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胜朝女性遗嗣的生死已经无关大局。但崇祯帝的儿子们不论生死,却还在产生着巨大影响,时时制造出大大小小的政治震荡。清顺治2年(1645,南明弘光元年)初,北京的太子事件刚刚平静下来,南京却又冒出来一个“崇祯太子”,事情更曲折,对政局的影响也更大。
还是前一年冬天,南京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仆人穆虎从北方南下,在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东宫太子。穆虎不敢怠慢,把他一路带到南京。高梦箕开始还不大相信,与他交谈,听他大谈宫中轶事,还是分辨不出真伪。问到崇祯帝后的情况,那位“太子”就号啕大哭,问到北京陷落后的情况,他说李自成把他当成儿子一样,待他很好。高梦箕本来想要报告朝廷,但想到现在太子的堂叔福王已经作了皇帝,可能会做出不利于太子的事情来,就把他秘密送到杭州自己侄子高成的家中。但这位“太子”很不老实,常常酣饮狂呼,说些无法无天的大话。如此一来,秘密保不住了,高梦箕又把他转移到金华府的江浦,但仍然是流言腾起。高梦箕无奈,只得在这年正月报告朝廷。
弘光帝听到这个消息也着实听惊不小,因为崇祯帝的亲儿子来到南方,对于他刚刚登上的皇帝宝座实在是太大的威胁。所以他一听到消息就召亲近大臣到内殿说:“太子若是真的,将把朕放在什么置呢?卿等一定要仔细地查问。”明确暗示大臣们要查出一个假太子来。但南京政府毕竟是明朝的政府,对于太子的事比北京方面慎重小心得多。弘光帝派太监把那个少年从浙江带到南京,委派了大学士马士英、王铎、蔡奕琛以及勋戚朱国弼等人召集府部大小九卿科道讲读官,对其辨别真伪。这次参加辨认的官员中有不少人见过太子,其中刘宗正、李景濂还作过太子的讲官,这些人见到那个少年后都说不是太子。辨认时还问了少年一些宫中情况,回答中也有许多错误。但那少年态度相当踞傲,朝臣们因为事关重大,全都缄口不言,一时无法定案。最后还是大学士王铎大声说了一个字:“假!”就昂然而去,才算打破僵局,诸臣公同认定这个南来“太子”是个假的。
在随后的审问中,那少年承认自己是驸马王昺的侄孙,叫王之明,家住保定府高阳县,因时局变幻,太子不知下落,才起意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贵。事已至此,应该可以结案,为了防止民间误传,弘光帝还特地传各省的提塘官(负责通讯联络的驻京官员)和南京的市民代表旁听审讯,并且把审讯记录刊刻出来颁行天下。但民间和各地的官员对于这个结果还是大为怀疑,各式各样的流言传遍大江南北。特别是一些手握重兵的驻镇大将,认定朝廷是故意以真为伪,要保住弘光的帝位,加害于东宫太子。弘光帝和了解真相的朝臣们竟然是有理说不清,只得把那王之明关在狱中,等着慢慢解释。
但时间却已经不容弘光君臣慢慢解释了。就在南京太子案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清豫亲王多铎率领大军开始进军征讨南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到了长江北岸。与此同时,驻扎在武昌的大军阀左良玉也以救护在南京的太子为借口,自称奉了太子的密诏,率军顺江东下。他在公布的讨逆檄文中宣称:“率师远来,原为讨彼贼臣,救我嗣主,以申一念痴忠,用彰千古大义。”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攻入南京诛杀奸臣以清君侧。北面、东面两路大军的同时进攻使得防御力量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弘光政权根本无法支应,到了五月初八日夜,清军在镇江附近渡江,南明守军溃败。初十日,弘光帝逃离南京,跑到芜湖黄得功的营中,不久终于被清军俘获,后被处死。皇帝逃跑,南京城里一片大乱,百姓们从狱中抢出王之明,拥着他到宫内武英殿即位,乱轰了一番,到十五日清军入南京,王之明也成了俘虏,不久被杀。
弘光政权从建立之日起,廷臣纷争门户,君主昏庸蒙昧,内乱不息,毫无建树,覆灭本属在劫难逃。但如果不是有个假太子事件,没有左良玉的东征,或许弘光政权还能再多支应几天。一个浮浪子弟,只是冒了一下已死皇帝嗣子的名字,就足以在朝野间引起巨大的政治风波,甚至加速了一个王朝的灭亡。专制君主的亡魂在一个专制社会中的巨大能量,真是危险已极。
南北两个太子都死于非命,不论是把北太子当成真太子的,还是把南太子当成真太子的,都不再对太子的复出抱什么期望。但崇祯帝还有两个儿子定王和永王没有下落,崇祯帝的亡灵也就依然还时时要显现一下。在清初的顺治和康熙两代,民间一直在盛传着关于“朱三太子”的传说,大体是说,崇祯帝尚有一个“三太子”活在人间,并且似乎还一直在进行着“反清复明”的活动。这个朱三太子到底是指定王朱慈灿还是永王朱慈焕一时也弄不清楚,因为按正式排行,定王行三,而以崇祯末年活着的诸子排序,则永王又是排在第三的位置。民间同样弄不清这朱三太子的名字,只知道总而言之是个朱慈什么,因而传说中有叫朱慈英的,有叫朱慈璊的,不一而足。尽管朱三太子的面貌如此不清晰,一时蓄意要反清复明的志士和趁乱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却都把他当作怀思故国的寄托和号召天下的旗帜,甚至一些奸邪棍徒也喜欢用这个名义去招摇撞骗。
顺治8年(1651),有人在江南出首,一名自称是定王朱慈焕的青年被都督马国柱抓获。椐其口供说:曾随大顺军至荆襄,大顺军兵败后流落四方。这个“朱三太子”下落不明,大约是被清朝当局杀掉了。
顺治12年(1655),有个叫朱周×(金其)的人自称“朱三公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在扬州被捕,处死。
顺治13年(1656),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有自称是崇祯帝之子朱慈焞的,谋举大事,事发在平山被抓获,处死。
顺治16年(1659),有一个江湖无赖以崇祯帝之子朱慈英的名义在河南诈骗,事发被逮入北京,经审讯得知,此人已经用这个名义在全国各地行骗多年。这个骗子后来被清朝处死。
康熙12年(1673)末,吴三桂叛清,京师人情汹汹,有人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璊,密谋在北京起事,甚至秘密改元为广德元年。这一次由于事机不密,还没有真正动起手来就被破获,所谓的朱三太子却逃脱掉了。审讯得知,那假冒的朱三太子原名杨起隆,后来杨起隆不知所终。
此后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几年间,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造反的竟在天南地北各处屡屡发生。康熙19年(1680),大将军图海在汉中抓到了一个据说是杨起隆的人,正在陕西借朱三太子之名造反,审讯后发现不但不是什么故明太子,而且也不是真的杨起隆,而是一个旗下逃奴,后来被凌迟处死。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