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90)


(第二十章:2)

  崇祯帝先后共有7子6女,其中第二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和四个女儿都幼年夭折,到甲申之变的时候还活着的有16岁的太子朱慈13岁的三子定王朱慈灿,12岁的四子永王朱慈焕,以及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两个女儿。尽管同为皇帝亲生的金枝玉叶,在危急时刻不同的性别却有着绝不相同的命运。女性是要清白的,因而崇祯帝残忍地用剑砍死了幼女昭仁公主,斫伤长女长平公主。长平公主被砍断手臂,却侥幸没有死。李自成进宫后,见到奄奄一息的长平公主和同样是被崇祯帝砍伤的袁贵妃,觉得很可怜,就让人把她们各自送到本宫调养。袁氏后来辗转流落民间,到清初北方局势平定后才被京南雄县的地方官发现,送交给清廷。清王朝对这位前朝贵妃并不重视,交发有关部门“恩养”。袁妃又过了几年才死在北京。长平公主后来则被送到外祖父周奎的家中,数月之后伤势才逐渐好了。

  3个皇子的经历却要比公主复杂得多。三月十九日那天凌晨,太子和两个弟弟随着太监仓惶出逃,但都没有逃脱掉。3兄弟本来是分别出逃的,但引导的太监们见到大势去矣,无处可逃,也不敢隐匿皇子,于是或把他们弃置在街巷上不顾,或是直接向大顺军出首把他们献给大顺军,因而在十九日当天3兄弟就全部落入大顺政权的手中,又聚在了一起。当时3个人都换上了民间的破旧衣服,帽子上也贴着“顺民”两个字,吓得要命。李自成要他们不必害怕,把他们交刘宗敏营内看管。3位殿下对新的身分却很难一下适应,谈起李自成和大顺军的时候,仍然按照当初在宫里惯用的称呼,叫做“贼”。原任大学士邱瑜听到了很担心,悄悄用笔在手上写了:“今后勿言‘贼’字。”让几位皇子千万不可口没摭拦。

  李自成对崇祯帝的几个儿子还是很宽厚的,进入北京几天以后,封太子为宋王,定王、永王二兄弟也改封为公爵。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3个男孩子是一宗很重要的战利品,对于安抚民心,招降故明官员,乃至于平定天下,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当然也有消极的作用。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多次发现传单,声称大明气数未尽,“将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就把太子当作反对大顺政权的旗帜。

  到四月份,山海关的吴三桂公然打出了对抗大顺政权的旗号,击败了大顺军的唐通部。李自成、刘宗敏在十三日率领大军出京征讨吴三桂,在出行的队伍中也带上了太子3兄弟,还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等人。李自成带上这几个人出征作战,显然是把他们当作人质。吴襄是吴三桂的父亲自不必说,太子朱慈烺三兄弟作为故明遗胤,有着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由于吴三桂在讨伐李自成的檄文中发誓要“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表现出对于明朝无比忠心,因而李自成希望用太子们证明他对于故明的宽仁态度,也想利用太子最后一次要挟吴三桂投降就范。

  但这次出征却成为大顺军失败的起点。在山海关外的大战中,李自成没有想到吴三桂已经同清军联盟,因而在突然遭到清军冲击的时候大惊逃窜,导致全军的大溃败。李自成带着败军一路向北京撤退,为了缓解吴军和清军的追击,特派人到吴三桂军中议和。吴三桂当即表示:只要能归还太子和二王,迅速离开京师,就可以暂时罢兵,却没有提出交还其父吴襄作为交换条件。这表明当时太子的价值之大。以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掌握住太子,在驱除李自成之后拥戴太子即位恢复明王朝,他本人将建立不世之功,同时也将拥有超乎寻常的地位和权力。李自成已经同意了吴三桂的议和条件,但清军统帅多尔衮却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逼迫吴三桂继续穷追不舍。李自成大怒,在永平附近杀了吴襄,并把吴襄的首级挑在竹竿上示众,却没有伤害太子3兄弟,一直带着他们撤回北京。

  李自成在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二十九日在武英殿正式举行了即皇帝位的典礼,当天夜里下令放火焚烧了宫殿,三十日清晨又挟着太子和二王撤离北京。自闯王进京至离京,前后四十余天,太子和两个弟弟一直在大顺军的掌握之中。这段日子他们过得相当狼狈,却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只是乱离中随着军旅东西奔簸,身体的劳累和心中的惶恐都是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撤离北京之后的大顺军完全乱了阵脚,接连在庆都(今河北望都)、真定等地战败,队伍散乱,军心摇动,军中锱重都顾不上收拾,经常散落在荒路田野里,对那些随军看押着的故明太子等人更是无暇多顾。民间传说都认为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南京弘光政权还正式为3兄弟定了谥号,进行了祭奠。但实际上,朱慈3兄弟竟然在这种混乱之中,分别逃脱出来,各奔东西,自谋生路。

  在3兄弟中,16岁的太子朱慈运气最差,他在逃离大顺军营之后又被一支不知什么队伍抓到。但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太子身分隐瞒得很严,抓他的人只是把他当成一个临时夫役,让他打草喂马。又过了两个月,他才再次逃亡。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他在得到自由之后回到了清朝统治下的北京。有人传说,这位太子先是在一个穷苦人家或是一个尼庵寄居下来,观察时局并且打听家中幸存亲人的下落。他听说外祖父周奎一家都还平安无事,而妹妹长平公主也没有死,现在就养在周奎家。他还听说清朝为他的父亲补行了哭临礼,还给与了庙号谥号。这些情况大概使他误以为清朝也会给他相当的礼遇,至少也应该像大顺政权那样封一个王吧。于是在十一月间,他投奔到外祖父周奎家,不再隐藏着自己的身分。

  周奎和他的儿子周绎都是胆小怕事的势力小人,初见太子出现,一时不知所措,就把他接进府里,还按照明代的规矩对他行了君臣大礼。在周府养伤的长平公主见到失散了半年多的大哥,不由百感交集,两个人相拥抱头痛哭。太子在周府住了两天,风声传了出去,邻近的许多居民送来酒食礼品表示慰问。这下子周奎和周绎坐不住了,但也不知应该如何处理,只好请来现在在清宫中服务的前明太监商议。商议的结果是留太子在府,凶多吉少,必须赶快驱逐。于是就由周绎出面,劝太子离去自谋生路,而且千万不要说明自己是崇祯太子。太子终究有些太子脾气,对外公、舅舅这种不客气也不讲君臣大义的行为十分气愤,竟拧着不走。周绎于是乎詈骂、推搡,甚至动手打了太子。太子更加愤怒,在周家大门外争吵不休,惊街动巷,连负责地方治安的巡捕也知道了。事已至此,周奎只得正式向官府举报。

  崇祯太子已有多日下落不明,如今突然再现,引起了相当的轰动。特别是一些入仕清朝的汉族官员,大多怀着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希望这出现的真是崇祯太子,而且希望清朝能够善意地对待崇祯太子。部侍郎沈惟炳在奏章中就明确表示:“如其真也,是先帝之所默拥也。清朝宽仁厚德,加意先朝,上谥发丧,备极隆盛。今日命将出征,代先帝除凶伐暴,又何嫌何疑于其子,不以备三恪之后祀,为先帝存此一线哉?”用的虽是虚拟语气,意思其实是肯定的,认为崇祯太子遭逢丧乱而仍能存活,实属大幸,一定是崇祯帝的在天之灵保佑的结果。他还以为,清朝已经表现了对故明的宽仁厚德,入关建国都是代崇祯帝除凶伐暴,没有必要担心太子的出现会造成不利于清朝的影响。这是给清朝统治者一点宽慰,希望他们不要为此紧张。

  但摄政王多尔衮为此事还真有些紧张了。他明知清朝作为一个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本来就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时候南京的弘光政权又以正统的姿态成为各地抗清运动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前朝名正言顺的太子昭然存于世上,就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人物想要起事作乱,都可以打上拥戴崇祯太子的旗号,而这个旗号必定会有巨大的号召力。由于有这种担心,清朝的统治者绝不能让一个明朝的太子留在世上。但他们不愿正面做这件事,害怕留下一个不“宽仁”的千古骂名,于是导演了一幕认证真伪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