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产界”的人士,几乎每天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现在是不是投资地产的最好时机?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区哪一条路哪一段哪一楼最好?townhouse (排屋)和apartment(公寓),哪一个更是我爱?…
中国城市的地产追星一族,在星光灿烂的地产市场似乎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中国的城市地产是世界的奇迹。中国人象买白菜一样去买房子,有钱人象收藏珠宝一样去收藏豪宅,中国的主流媒体天天都提供大块版面让地产商们传教送道。
以水泥和钢筋为基本元素的房地产,在西方是传统产业和夕阳产业,在中国则是朝阳产业和新经济产业,房地产在中国已被发展商演绎成了交响乐和多明戈。
中国的城市沉睡了50年后,房地产商成了城市现代化的教父。
中国的房地产根本不是用一二三和哆来咪能说的清楚的。
中国的房地产是一大堆洋字母,是ABC。如果你懂得这些字母的含义,你也许就懂得如何买房子了。为了便于记忆,我们不从这些字母出现的先后,而是从ABC的顺序数起。
A(apartment)地产:城市公寓。城市地产的最基本的产品元素。在国外一般是投资出租类物业,以三居、两居为主,精装修,多位于市中心,以家业未成的年轻人为对象。在中国,由于收入水平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大多数儿女成双的百姓家庭还在追求着拥有一套体面的公寓。记住,对于以打工和挣钱为生活坐标的人来说,住在城里是很重要的,远离城市就远离了机会。
C(CBD、CLD)地产:中央商务区和中央生活区地产。北京、深圳叫得最凶。被成为房地产大鳄的角斗场。北京人的方向感本来就很强,连走路都不说向左向右,而是向东向西。CBD、CLD是一种20世纪的繁荣和虚荣,是商人和资本家的事。普通人还是离远点好。因为CBD什么都贵。
D(digital
)地产:数字化地产。中国还没有,西方也不多。许多大城市提出了打造中国的第一个数字产业区、数字电视示范区、数字化社区和数字房屋的设想。由于典型的项目尚未露出水面。我们还得拭目以待。
E(education)地产:学区地产。对于望子成龙的中国人来说,学区地产可能是最有吸引力了,因为中国的好学校比地产更稀缺。所以,就近入读的学区制度成就了城市名校所在的老社区。良好的教育当然不应该属于少数权贵家庭,发展商理应创造优秀的社区教育。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名校能否“复制”、“速成”?应该问一问教育方面的专家。
G(green)地产:绿色或低碳地产。哥本哈根会议后,成为中国地产开发商最热衷的地产新概念之一。由于国人投资地产的需求层面主要还是保值升值,加上标准和成本等问题,G地产可能还是理想中的东西。
S
(soho)地产: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住楼,英语是“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中文就变成了商住两用房。应该是城市公寓的变种或小型写字楼的变种。被北京一个潘姓老板抄翻了天。其实用一句最有诱惑力的广告语来推销这种东西,是不是可以说成“小老板接近大老板的捷径”,或者“不城市,毋宁死”之类的。都市情结较重的人,不妨去soho吧。
T(townhouse)地产:
连排屋。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下半叶流行过的玩意。一般位于城市近郊或边缘。至少两三户一栋,一般为中等收入家庭居住。在中国由于政策限制,成为较为上层人群的首选。不知道北京人为何如此热衷,并且传染到了上海、广州等地。我发现北京五环外的庄稼越来越少了,townhouse越来越多了。可能是因为北京城里的交通和空气太不象话了。
V(villa)地产:应该叫独立花园洋房或别墅。我们在电影和小说里比较熟悉的那种东西。一般远离城市,代表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模式。中国的明星大腕、商界富豪也乐在其中。不过中国的V地产造得总是有点不伦不类的,要不“烂尾”,要不就“洋不可耐”。看来,资本主义也有一个学习过程。
X地产:未来概念,N个。一定很快上市。
我们的买房一族也大可不必为中国的字母地产闹心。毕竟,从本质看,买房和买菜一样,记住,你可以不懂那些字母,买你想要的就成。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