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拜金造成的,与情感无关


  快餐化情感婚姻时代下的问题

        访“新女学”发起人、女性问题专家 苏芩

  

        苏芩:剩女泛滥跟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快餐化的社会情感特色,只能令女人对爱情和

        婚姻越来越具有不信任感。时代进步了,但中国女性的择偶观念并未随之进步。新女

        学提倡的是“取悦自己”,女人能让自己活得快乐活得有朝气,能让自己快乐,才能

        够带给男人快乐。

  

  

  价值中国:如今,剩男剩女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比起剩男,剩女的问题尤甚,您怎么看待这个社会问题?

  

  苏芩:中国的剩男绝大部分集中在偏远山区,因经济条件所限而无法获得婚姻。目前中国的剩女多是优剩女,因为自身各方面条件的突出,而在婚姻对象选择上格外挑剔。

  

  一个条件还算不错的女人被剩下,主要还是因为“挑”,再加上这个时代的女性更加注重自我性、追求爱的质量,而且女人的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女人“提要求”的心理。

  

  一个剩女,可以影响一个小圈子,尤其是她的家人,不可能不替她操心。并没有女人真正愿意当剩女,女人年纪越大越怕孤单。女人单身的时间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多。而这种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周围。可以这样说,剩女越多,这个社会中的不幸福感会随之增加。

  

  解决办法只能从女人的心态入手。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女人的择偶要求应该随之有选择的放弃,年龄每大一岁,都应该相应的放弃一条次要标准。女人的要求越多,对男人越构成压力,即便是条件不错的男人,也害怕那些高标准严要求的女人。

  

  价值中国:当今时代,女性的职业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当女强人,请问您对女强人和剩女之间的关系怎么看?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苏芩:职业意识跟剩女之间的确存在联系。女人总觉得把自己打造得越强,越容易找到好对象。其实现实生活中正好相反。那些标准型的女强人,总会给予男人更多的心理压迫感,男人最怕的,永远是那些让自己心生畏惧的女人。所以现在才有那么多人提倡“女人在外可做老虎,在家要做小猫”,但那些沦为剩女的女人,恐怕是正好颠倒过来,或者家里家外,她都是一只强虎。

  

  价值中国:剩女问题是中国的地域特色,还是时代特色?剩女的问题是应该归咎于自身,还是归咎于这个时代?

  

  苏芩:剩女泛滥跟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快餐化的社会情感特色,只能令女人对爱和婚姻越来越具有不信任感。

  

  时代进步了,但中国女性的择偶观念并未随之进步。剩女问题普遍,说明中国女人的择偶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角度上。中国女人永远要求男人要比自己强一点,B女必须找A男,A女必须要找A+男,否则就是丢脸。但这世上,A男、A+男毕竟是极少数。所以目前中国的择偶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只要中国女人的传统择偶观念不发生转变,那么时代越发展,剩女问题会越普遍。

  

  价值中国:最近各大电视台都争先恐后地推出了婚恋交友节目,这类节目多年前出现过,而今又大行其道,且价值尺度更加令人匪夷所思。您如何看待这类节目,它们如此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节目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是否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

  

  苏芩:这类节目的火爆,跟现如今的剩男剩女大环境密不可分。

  

  当然,我也相信,这些人排着老长老长的队伍去电视上找对象,一定不是只奔着相亲目的来的。就节目里出现的那些漂亮姑娘富二代,下得台来,一定也是追求者前呼后拥的!即便明知道是没戏,还是前赴后继的大批大批报名者涌向电视台。只是,现如今,人的观念越来越新潮,很多人觉得,电视已然不再是明星的阵地,俺们作为普通人,一样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时尚媒体。

  

  我曾跟很多媒体圈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并不是80后这一代人现如今已然集体都这么拜金了,而是某些媒体为了追求话题性和观赏性,片面夸大了现代女孩的这种拜金思维。实际上是在迎合观众的心态,观众爱看了,节目才有收视率嘛!

  

  虽然现代女人结婚重物质条件,但也还并未到了集体唯物质主义的地步。

  

  价值中国:一位女嘉宾口中说出了“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上欢笑”,您认为这折射出了怎样的生活和爱情的态度?背后更深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种长期的社会趋势还是一时风尚?

  

  苏芩:“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上欢笑”,这种观点跟“爱情”没什么关系,这其实更像是种“职业选择”,为了找个“金饭碗”而嫁人。与其说是找老公,不如说是找老板。

  

  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女孩子“懒”,是种生活功利性心态,渴望不劳而获。

  

  如果媒体继续像现在这样的大肆渲染这种思潮,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这种“拜金性”会成为铺天盖地的社会潮流。

  

  价值中国:这个世界上既有满脑子都是帅哥、宝马、豪宅、不须努力奋斗就可以享受的“拜金女”,她们展现了对物质金钱追求的更赤裸裸态度,也有生来就可继承万贯家产的“富二代”,您如何看待这两类人对社会婚恋观的影响?

  

  苏芩:这两类人,说到底,宣扬的就是一种“天上可以掉馅饼”的思想。这种婚恋观其实是不靠谱的,是十分理想化的。现实当中,并没有几个如此般的拜金女可以梦想成真,这种成功的概率太小。这种婚恋观宣扬太多,其实耽误的是女人自己。一边做梦渴望豪门,一边对身边善良正直的民间小伙儿置之不理,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剩女”诞生过程。

  

  价值中国:一个不够富有的男性在“拜金女”面前的挫败,映射的是社会上一类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挫败。而这种挫败感,恰恰是中国当下社会的敏感痛点。您认为造成这种“痛”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止痛”?

  

  苏芩:这种“痛”,只告诉了大家一件事:钱,就是身价。

  

  当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所无法避免的事情。经济的活跃,必然会带来社会地位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必然会令一部分人活得尴尬。

  

  想要止痛,就只能想办法让大家的择偶观念回归理性。确实,并不是所有拜金女都能嫁入豪门,等到年龄大了,这个梦想再破灭,那才是女人最惨的事。

  

  价值中国:您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Ⅱ——从零开始学攻心术》。从书名来看,20岁是应该跟对人的时候,但是20岁的女性往往都不具备识别人的眼力,所以您写这本书是抱着怎样的初衷?您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非诚勿扰》与虚弱的中国人

  李铁    发表于 2010年06月17日 23:06 阅读(16794) 评论(102) 分类: 个人日记

  相关搜索词: 星座 非诚勿扰 中国人 金钱 美国

  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李铁

   就在选秀类电视节目衰退的时候,相亲节目异军突起,引发了又一场惨烈的收视大战。打开电视机,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龙头,扑面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各类相亲节目,到处是各位光头或不光头的主持人在大叫“请灭灯!”

  非诚勿扰,诚在出名,并不在交友。江苏卫视火了,两个光头主持人也火了,最出位的几位女嘉宾都成了全国各地卫视的座上宾。所有这一切,皆因嘉宾们一系列雷人的言辞所引爆。

  其实想想也挺简单,这些被设计的雷人言辞无非是抓住了两个关键词:金钱和性,如果还有催化剂,那就是嚣张。看看这些年的网络新闻和论坛,沾上这三点,哪有不火的?

  女嘉宾韦多利亚,真实身份是模特和演员,而在节目中的身份却是“煤老板的女儿”;马诺的出名关键词是“宝马”和数不清的男友;朱真芳出名的关键词是“貌丑”和“牵手要20万”。“富二代”、“豪宅”、“跑车”、“拜金”、“不雅照”,吸引公众眼球的元素,归根到底都是金钱与性。

  当然,我也不赞成广电总局用行政手段去封杀节目和嘉宾。尽管观众可能是在被低俗所挑逗和愚弄,但相对于其它领域的愚弄,娱乐范围的愚弄也就不算什么了,完全犯不着用行政命令来封杀,不必要也不合法。虽然广电总局往往也只能对娱乐领域的愚弄生生气。

  女拜金、男拜性,《非诚勿扰》抓住了今天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价值观的火热讨论。很多观众痛批《非诚勿扰》和嘉宾们传递了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的低贱价值观。但也有人觉得这种直白的表达很真实,那些拜金拜性的嘉宾的所说所想,都是我们身边普通年轻人的真实表达。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这样辩护:“我们中国人已经麻木到了连真假是非都很混沌的状态,听了一些习惯性的假话,听得是那么的顺耳。我可以说,全世界找不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全民性地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求和贪婪超过今天的中国人,但是我们在任何的场合下都还挺正经的,所以当女孩子在台上说她想要宝马想要房子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受不了。”

  可问题是,即便拜金成了中国的全民性追求,是一种真实的表达,但这绝不等于说拜金就不再是低贱的价值观。女嘉宾们的想法广泛存在也不等于就不应该批判,大环境的低俗也不等于电视节目的低俗就由此获得了合理性。

  女拜金、男拜性。不管他们态度上显得多么嚣张,但那些言辞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缺乏人的尊严的虚弱,是当今中国人可怜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折射。中国人的人生和追求,已经被压到极低的层次。

  金钱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如果你留心一下中国和美国在报纸上的征婚启事,你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人要求的条件大多是关于兴趣爱好、对于事物的看法等方面,往往是要求对方要和自己志趣相投、有幽默感,热爱运动等等。

  这些要求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废话,因为在中国,年轻人找对象,收入状况、家庭条件、学历、职业等是最先考虑的要素。而在今天,金钱的在择偶中的重要地位更是日益凸显。

  中国人有多拜金?路透与艾普索斯(Reuters/Ipsos)今年2月份有一个民意调查。全部二十几个国家的被调查者中,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的,中国人的比例最高,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而过去经常被我们义愤填膺谴责的金元帝国美国,这个比例仅有33%。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网随后对此做了调查,结论更加震撼:超过60%的中国人承认自己拜金,超过95%的人认为中国人拜金严重。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人拜金是因为贫穷,认为发达国家的人富惯了所以不那么爱钱了。实际上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即使在富裕的美国,普通人也必须辛勤劳作才能养家糊口,一般老百姓并没有多少余钱,奔驰宝马对于他们同样是奢侈品。而且,我们看到《非诚勿扰》里那些拜金的女嘉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在中国,许多年收入超20万,和美国普通工薪阶层持平的人,依然相当拜金。

  真正的奥妙可能在于金钱对于中国人有一些特殊的意义,涉及基本的权利与尊严。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即使是穷人,其基本权利和做人尊严的保障,在法律面前的地位,与富人并没有多少差别。不管他多穷,住的房子有多破,法律依然保护他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保护他的破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富人不能为所欲为,穷人也不是一无所有。富人有金钱不能逾越的边界,穷人有自己的尊严和快乐。穷人是向往富裕,但并不一定那么急切。

  而如果一个社会法治缺失,呈现出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那就有可能导致这一的局面:有钱的可以为所欲为,没钱就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的边界。这样一来,没钱就几乎没了一切了。正如马诺的名言,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种极端的表达可能源自于她的生活观察:坐在自行车后面是不太可能笑得长久的。

  在美国,你没钱还能有尊严和基本权利的边界,而在中国,没钱你可能什么都没有。

  拜金,虚弱的中国女人

  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经常表现得很嚣张,要跑车、要豪宅、要鸽子蛋大的钻戒,不然就让男人滚一边去。这种表面的嚣张和女权背后,实际是一种自贱和虚弱,是标准的色厉内荏。

  中国人拜金,源自于害怕弱者权利受侵害的不安全感。而相亲中拜金女更多,源自于她们比男性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更需要金钱的保护。

  在近年的各种相亲中,最被追捧的男性莫过于“富二代”。这也是近年来社会经济事实的一个折射。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更重要的是,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由于一部分精英全方位掌握了社会资源,并运用体制的壁垒来排除竞争者的进入,使得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固定化。因为赢者通吃,阶层之间的流动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底层人上升的渠道也越来越狭窄。

  对于那些出身普通人家,与权力不沾边的女性而言,她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她们还有一次机会向上一阶层流动,那就是通过婚姻。

  在美国,男婚女嫁,不太把收入、住房看成最重要的事,只要两人情投意合,想结婚,租个公寓就结了。他们大多都相信,只要两人同心协力奋斗,最后面包、房子、汽车都会有的。根据经济危机之后的一个民调显示,仍有81%的美国大学生说,他们将比父辈更富有,59%说他们会成为百万富翁。

  很显然,中国人越来越缺少这种对未来的自信,拜金女更是不相信自我奋斗,这种虚弱和自卑,源于她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公众在痛斥她们拜金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有没有为马诺们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致富环境?

  拜性,虚弱的中国男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献里,要找女性对男性的爱慕和思念的文字,有不少。而要找一个男性对女性的“爱情”描述,则极其困难。对这种情感,诸子百家那里,几乎一句都没有。描述男性爱情的,都是“宠”、“嬖”、“惑”之类的词语。项羽与虞姬貌似很动人,但在《史记》中,对她和项羽的关系,用三个字来概括:“常幸从。”汉武帝爱李夫人,叫做“有宠”;韩寿偷香,出于“心动”。这里,你找不到平等人格的爱情,女性的地位和宠物似乎更接近。

  在《非诚勿扰》里出名的女性,美丽性感的模特和演员最多。长相不佳的朱真芳在阐述其拜金立场的时候之所以引起一片哗然,就在于很多人认为她的姿色决定了她没有资格要求太多。看来,今天的中国男人对于女性伴侣的看法,与古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中国男人大多不喜欢女强人,不喜欢和妻子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他们更喜欢自己是家庭的主宰者,以女性保护者的姿态生活。这或许也源自于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不独立和自卑。在一个缺乏个人尊严和独立的等级社会,除了极少数的人是主子,其他都是奴才。这些人往往希望在家庭生活里,找到主宰和尊严的感觉。

  而在一个个人尊严普遍得以确立的社会,男人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们更需要的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独立尊严的个体之间的平等交流。

  我们常听到很多中国女人说,她们喜欢和外国男人在一起,因为“感觉好”。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性,其实他们给中国女人的平等和尊重,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中国男人常讲,如果你想追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首先要打掉她的骄傲。这样的比较,中国女人怎能不弃暗投明?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视为成功婚姻的最重要因素中,性只占2%,“尊重”和“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社会的男性择偶,过于重视外表和性,其实是一种生活要求低下的表现,因为他们还在拼命地,寻求最基本的生物需求的满足。

  女拜金、男拜性,其实都是一种绝望的嘶喊。嚣张的背后,其实虚弱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