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新闻摄影:建构乌托邦神话 【图】


在1958年的时候,电视还没有出现,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广播、口传和绘画等形式,新闻摄影作为一种以视觉艺术传播信息、再现社会的手段,通常情况下总是被认为是对现实的客观真实纪录,与其它艺术形式:小说、诗歌、戏剧等相比,在说服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用视觉符号的形式掩盖了权力因素作用的痕迹,使其看起来真实可信。大跃进时期的乌托邦神话可以说是意识形态与新闻媒介,尤其是新闻摄影合谋的产物

    在阅读1958年《人民画报》时,笔者发现有一种精神在很多照片中反复出现。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开山修渠、深翻土地、插秧收割等集体劳动中,这是一种团结努力,艰苦奋斗的精神。照片中的女性不仅在外貌上和男性相似,在干劲上也与男性不相上下。这与莫尔所设想的乌托邦世界中的女性形象非常相似,在莫尔所设想的乌托邦和其他乌托邦小说,如《太阳城》等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其中一个共同点是:全民团结,人人参加劳动,男女都穿同样的衣服,物资富足,按需分配,人民生活得快乐幸福。

   从人民公社设置“托儿所、养老院、公共食堂、免费医疗设施”等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是建立在乌托邦幻想的基础上的。当时,人们在 “苦干三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的鼓舞和召唤下表现出冲天的干劲。

   新闻摄影如何再现当时的社会,权力在新闻摄影中如何运作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问题,笔者拟通过分析1958年《人民画报》中再现“人民公社”和“集体劳动”的照片为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跃进时期的新闻摄影如何再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人民公社好”做宣传?二、塑造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怎样以及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民族精神?三、塑造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与“五四”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四、乌托邦神话和新闻摄影与主流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

第一节 相机眼中的人民公社

通常情况下,“相机眼”被认为像是一面“展示自然的镜子”[1]。摄影被视为精确性和客观性的典范。《法兰西百科全书》写到:“摄影感光板并不阐释,而只是纪录。其精确性和逼真性不容置疑。” [2]这样的观点没有看到摄影和语言一样,也是生产意义的符号,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意识形态的引导。

1958年中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相机眼”如何再现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再现方式,这样再现可能起到什么社会效果是笔者在此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以1958年《人民画报》第10期宣传报道河北省徐水人民公社的一组照片为研究对象。

报道的标题是“人民公社——我国人民的幸福道路”[3],将“人民公社”与“幸福道路”划上等号,用大号的字体通贯全栏,极为抢眼。。这组照片选择拍摄的场景分别是:养老院、饲养场、兽医站、托儿所、食堂、卫生所,图书馆等。整个报道占了5页的篇张,用了20张图片,以体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上 图2-1-(1),中图2-1-(2),下图2-1-(3)标题下的一段引言可以说具有多重作用: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策


它的作用可以简单概括为:1、表明报道人民公社的原因:建立人民公社是中共中央的决策;2、赋予此类报道以权威性和重要性:宣传中共中央决策的需要;3、同时也表明新闻摄影的职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人民公社是当时的政治主题,也必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题材。

图2-1-(1)再现农与兵相结合,摆放整齐的步枪和远处飘扬的红旗,使照片有太过明显的做作的痕迹。


图2-2 图2-1-(2)所拍摄的对象是遂城人民公社的远景规划图。这张规划图上房舍整齐,道路宽敞,整个小城形成一个椭圆形,虽然看不清每栋设施的具体功能,大约如人民公社所号召的那样,“学校,食堂,医院,幼儿园” 等一应俱全。这张照片略微倾斜,一方面是表明这张照片拍摄对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以此吸引读者关注。最突出的是小城墙上的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图2-4-(3)饲养场的大门上:“高举无产阶级红旗,向着共产主义迈进”的大张标

语也赫然醒目,图2-4-(2)养老院的墙上有依稀可辨的“共产党万岁”的字样,使其意识形态宣传意图直接明了。图 2-2、2-3、2-4,分别以“钢铁厂、农场机械化、缝纫厂、供销社、医院、养老院、食堂、托儿所和兽医站、饲养场”为拍摄对象,用视觉艺术形式勾画出一张美好的生活图景。整组新闻摄影报道,加上文字说明集中再现“人民公社——我国人民的幸福道路”的主题。

图2-3,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     图2-4,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是:图2-3-(1)—2-3-(7)   是: 图2-4-(1)—2-4-(3)

事实上,徐水人民公社这个“共产主义试点”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当初徐水人民公社的经验:“全县并成一个人民公社,实行一级核算;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不仅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劳动与生活集体化;实行全民供给制,干部、工人、农民的吃、穿、住、行、用全部由县公社统包[4]”这被实践证明是不切实际,无法施行的。轰动一时的徐水人民公社从1958年8月开始到11月,不到半年时间就夭折了。

    李锐在《大跃进亲历记》中对徐水人民公社的评价是:

短暂的“共产主义试点”对徐水生产力是一次大破坏,是对农民群众的一次无情剥夺。同时,又是对民主、法纪和人性的摧残。它丝毫没有增强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信心,反而增加了共产主义在人们心中的疑惑。[5]

    徐水人民公社是全国人民公社的一个缩影,其中破坏力最大的恐怕要数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制度,将农民所有的粮食和日用品全部归集体所有,一段时间宣传“吃饭不要钱”,造成了粮食的极大浪费,但公共食堂很快便捉襟见肘,不得不宣布解散。不仅粮食所剩无几,农民的锅铲等铁制品很多也已经被砸烂炼了劣质铁,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损害。

    相机眼中的人民公社与实际的人民公社相差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