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纪实(上)


  信访是困扰不少地方党委、政府的一个难题。夏津县从改革信访机制入手,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化解信访积案,实施源头治理,信访秩序明显好转。2009年,全县进京、到省上访数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91%和86%。

      夏津县跳出信访抓信访的工作理念和在群众工作机制上的创新与改革,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转变观念树立工作新理念

      2007年,夏津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针对信访难题,县委书记杨同军带头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深入了解上访户的上访原因,将各类上访案件进行梳理归类,逐一建档。县领导班子也达成共识:随着群众诉求的不断变化,信访工作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

      该县明确了用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的思路,把“化解信访难题、理顺群众情绪”作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夏津”的破题之作。

      思想观念的转变,筑牢了做好信访工作的思想基础。在全县各级干部中广泛开展的唱响一首歌,即电视剧《江山》主题歌;争做“双诚”干部,即对组织忠诚、对人民真诚;开展“三先”活动,即有话让老百姓先说、有事让老百姓先办、有利为老百姓先谋;实现一个追求,即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心情一天比一天舒畅系列教育活动,让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是最起码的政治责任,亲民、爱民、为民是最基本的党性和人格。

  创新机制构建信访新格局

      2008年5月10日,夏津县群众工作部揭牌。当日,杨同军第一个接访,并当场拍板解决了一名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

      在探索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过程中,夏津县创建了由一名副县级领导任负责人的群众工作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直通书记、县长,全面负责群众工作的组织和综合协调,改变了以往单纯由信访局出面“协而不调、调而不动”的被动局面。组织公安、法院、土管、经管、劳动、计生等10个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的部门集中接访办公,解决各类信访问题,构建起了领导和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信访工作新格局。

      与此同时,建立了书记、县长公开接访、包案下访、案件督办、综合施治等一系列制度,公开各级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实行信访直通车、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在乡镇建立了群众工作站、村居普遍设民情信息员。

  改进方法化解积案求实效

      姜保成是夏津县商业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自称上一代开照相馆,1955年公司合营时,以照相器材入股,两间门市仍属自己。1980年以来,多次去市、到省、进京上访。该县多次调查后发现,他反映的问题年代久远,证据不足,事实无法认定,所提信访要求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

      2009年12月19日,杨同军与进京非正常上访回来的姜保成见面,真诚地对他说:“你反映的问题,确实没有政策可落实。但是鉴于你年事已高、生活困难,县委决定为你解决住房和生活救济问题。”闻听此言,在上访路上奔走了30年的姜保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接访,重在“解”访。围绕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夏津县着力创新工作方法,“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带着责任化解信访难题”是他们破解信访难题的“灵丹妙药”。

      在做好初信初访、最大限度减少重信重访的同时,他们针对不同上访案件的具体情况,因案施策,下功夫化解历史积案。3年来,分别通过落实政策、专项救助、帮扶感化、法律援助等多种途经,促使371件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