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私募基金


要不是犯足疾卧床在家,《血色迷雾》这样的烂连续剧我是不会坚持看完的。

还记得《暗算》剧情“杀人游戏”般扣人心弦,更记得柳云龙书卷气掩不住坚毅的睿智、淡定形象,便在路边抓两碟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血色迷雾》、《功勋》。心想以《暗算》的故事性和柳云龙的形象特征,这两片子不会差到哪儿去。但它们居然很差——《血色迷雾》的“寻宝游戏”赋予了民族大义的主题,阐释所谓“单个龙,三个虫”的民族性问题,却因情节安排的虚假和人物形象的脸谱化而显得弱智可笑,就象——比如方泉要从卖碟小贩生意的好坏联系到文化消费联系到内需联系到经济转型似的。但主人公开了一次复又死死关闭的“情感门”之后只身在上海滩枪战日寇而“定格”在扑倒间的结尾镜头,还是有新意有意味也有感人力量的。此前他总说“(间谍)有一扇门是不能打开的”,指的是爱情,他聪明了41集半(共42集),最后半集还是因动了爱情而险遭情人杀害。

《血色迷雾》结尾总还让我浪费的十几小时时间有些情感补偿,而《功勋》只“快倒”了两集便收手,我真不想让柳帅哥《暗算》留给我的独特形象彻底毁掉,而作为导演的柳云龙显然已差得令人无语。

我想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说本份和取舍。由演员而导演的,似乎只有姜文还差强人意。《阳光灿烂的日子》扛住了,可《鬼子来了》故作深沉,《太阳照样升起》装神弄鬼。其他呢,我真想不出牛叉演员转成牛叉导演的成功例子,如果有也一定是小概率事件。这让我联想到商业领域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普遍现象,联想到热闹了几年却参差不齐的阳光私募基金。

4月底阳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已达300家,管理的基金产品近1000只,基金市值600亿元左右。以600亿元市值分布在1000只产品来看,300家基金公司中多数基金经理也就管个2亿元左右的产品。尽管有总经理或投资总监统领大局,但理论上1000只基金得对应1000个基金经理。如此分散,说明一群小得不能再小的“鸡头”沉浮在私募市场。而有号召力募来资金的多是由公募转成私募的基金经理。从排名中游以上的基金经理的业绩来看,那些“公转私”者并没有显出“再立新功”能力——要知道管私募的几个亿比管公募的几十亿容易得多呀。

此间意味一则是公募基金经理的优异成绩有多大比例是公司资源优势带来的?二则是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在盈利模式上与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有多大的差异?三则是“凤尾”的荣光散去后以“鸡头”身份单打独斗,咱的专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是否应对得了残酷的市场挑战?

我当然不反对“公转私”,且更热烈地期待着私募基金业的繁荣发展。但我熟悉的私募高手都是至少经历过两轮完整的牛市熊市的,都是伤痕累累拼杀出来的,而这些人并没有公募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当然由公募脱颖出的高手也有转型颇成功的,象吕俊、石波、江晖、赵军……我想说优秀的演员多数成不了优秀的导演,咱大多数人只能靠“一技”而非两技“之长”讨生活,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