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孙子兵法》谈中国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以及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试举几例:

  1. 计与战:先知后战。

  2. 力与智:军队实力与指挥艺术,实力第一,智作用巨大,巧也能成事,智又分为普通人的智与圣智,只有上智才能使间,出奇谋,成大功。

  3. 利与害:利益至上,“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但他对利害得失作双向分析,要“悬权而动”,也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意思。同时还分析了利害的相互依存与趋利避害的心理。

  4. 全与破:全知却难求全胜;破中有全,全破相依。

  5. 迂与直:军事争利的原则是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直达目的地的最佳、最近的路线。并且善于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中国军事思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蔚为壮观。从《孙子兵法》我们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据说,《孙子兵法》1772年传到法国后,拿破仑慧眼识金,对其中“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没有法令上规定的奖赏,打破常规的命令)非常赏识,信赏信罚,破格提拔,满足功名心态,并逐步改变军队领导成分,军力大振。

  *核武器时代,战略决策成为关键:美空间防御计划,从确保摧毁对方到先设法保存自己,1983年3月23日提出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据称此谋略出自孙子“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后期发展中偏重谋略、轻视技术的偏颇,导致自身的发展动力逐渐变弱,发展速度逐渐趋缓,从而由先进转变成落后。而这一时期的自我封闭、妄自尊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落后。于是在鸦片战争中,在洋枪洋炮的打击下,中国在防务上土崩瓦解,军事思想上陷入极大的混乱。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毛泽东同志曾一再告诫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加强战备,准备打仗”。邓小平在判断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的同时,仍然再三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江泽民提出要“科技强军”,要把未来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部队毫不放松地抓好军事斗争准备。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