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一个名词被广泛运用,这就是“再平衡”。
全球领袖每每谈到这个词,都是在讲全球经济需要“再平衡”。但我们看到,期望中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还在进行之中,而全球主要货币却出现重新排列。
一度因财政赤字而被长期看空的美元近来表现强劲,嚣张一时的“去美元”声音已经偃旗息鼓。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再加上市场避险需要,美元再度走强。相比之下欧元前景黯淡,希腊债务危机不仅让希腊政府焦头烂额,而且让莫衷一是的欧盟各国遭到牵扯,以至于欧元变得黯然失色。
欧元区财长5月2日为希腊启动了一套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3年救助方案。然而,对于欧盟要求的更为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希腊可能无法实现。几天来,希腊国内爆发了激烈的反紧缩抗议,这使得市场对希腊债务危机的担忧无法消除。
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承诺救援希腊,但IMF也会要求希腊采取紧缩政策。历史上看,IMF几次救助危机国家时,都强调实行紧缩政策,最典型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时,受援国都被迫实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结果导致亚洲国家经济下滑,货币贬值,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历史教训深刻,而像希腊这样的南欧国家,人民习惯了福利社会,显然无法适应紧缩财政的方案,这使得传统的救援方法遭到挑战。欧元区的问题在于,虽然拥有统一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财政各自独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最终无法形成严格的财政纪律。由于政治家们要对国内的选民负责,因而欧洲众口难调,导致希腊问题越拖越麻烦。希腊问题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种是短期得到解决,但长期财政问题难以修复。一种是无法达成可行办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最终不得不退出欧元区。后者损失的是希腊和欧盟一体化,前者则会威胁到欧元。
近来葡萄牙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上扬,比作为欧元区基准的德国同期国债利率分别高出310和136个基点,创两国加入欧元区以来最高纪录。在此背景下,国际游资大肆做空欧元,使得欧元区面临威胁。尽管欧盟高官一再表态,确信可以战胜投机者,但欧元区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使得欧元无法保持稳定。众多分析师认为欧元前景黯淡,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欧元在未来15~20年内将不复存在。
另一个引入注目的货币则是中国的人民币。由于全球市场关注希腊和欧元,对人民币的眼光并不集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启动人民币“去美元”行动,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人民币汇率钉住“一揽子货币”,并重回渐进升值轨道。无疑,短期内,人民币将逐渐走强,并有可能成为全球重要货币。但对人民币的未来恐怕也不能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毕竟中国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复苏,这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经济本来是个好消息,但中国尚无法乐观其成,因为美国进口增长除了给中国出口带来好处外,也会加大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目前流动性泛滥,之所以没有出现物价全面上涨局面,就在于出口产能过剩,总供给增加,压制了物价上涨。随着中国国内压缩产能,以及出口逐步恢复,再加上中国挤压资产泡沫,这使得物价压力凸显。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未来经济增长充满变数,人民币不排除贬值的可能性。所以,人民币汇率未必能够保持中长期的单边上涨趋势。
由此看来,在一个动荡的世界经济中,美元依然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人们渴望的全球货币体系重建并不容易,至少美元老大地位难以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