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刚出头的小孙脱下色泽斑驳的工作服,往床铺上一摔,“就像民工一样,这活谁受得了?”重点大学刚毕业的他,在钦州港填海工地,整天守在挖泥船上,还熬过三天三夜不合眼。
今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迅速升温的北部湾成了一片热土,而绵延数百公里的港口,就是其中热度最高的地方。
天津人、年轻的俞志忠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北部湾的大建设中。身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天津航道局南方公司钦州港项目负责人,他统领着160人的精干队伍,连续征战防城港、北海,去年8月又转战钦州,保税港建设、航道疏浚,更有0.6平方公里吹沙填海工程,工期要缩短一半时间,时间紧,任务险重。
小孙就是俞志忠最引以为豪的吹沙填海工程队23人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现代化的吹填机械,一边将海底的淤泥挖出,一边将泥沙按照指定位置填埋加固,直至其露出海面,成为新生的建设用地。除了少数体力活,施工全是电脑程序控制,操作手全是哈工大、天大、大连海洋大学等重点大学毕业的“骄子”。
从去年工程队一进驻开始,团钦州市委很快盯上了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才21岁的年轻人,并授予他们“青年文明号”的荣誉,这让他们兴奋了好一阵。
在亚洲最大的挖泥船上,突击队员们每天都在创造新的作业记录。今年中秋节,突击队遇到了真正的考验。尽管钦州港是个天然避风良港,但威力超强的台风“黑格比”到了钦州港仍有13级。台风卷起的海水暗涌,一次次将水下刚填好的围堰冲垮。如果任台风肆虐,已经快填到海平面的主围堰就会彻底垮塌,几十天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
与台风抗争的办法只有一个:3条挖泥船全部开工,尽全力提高作业频率,同时水底的围堰加固作业一刻也不能停止。垮塌、填埋、加固,再垮、再填、再加固……从下午4时出现险情开始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4时,整整12个小时,青年突击队和增援的战友没有一个人离开施工现场,没有一刻停歇,终于将长龙般的水底围堰牢牢稳住。当胜利的消息传出后,很多队员因过度劳累立即瘫倒在甲板上,呼呼大睡。在现场指挥的俞志忠被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
11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俞志忠回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仍心潮澎湃。他说,一帮年轻人能在北部湾创下建设新速度,最大的秘诀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儿”。
钦州地方的工程配套建设,同样快马加鞭,施工队被突击队高兴地称为“兄弟连”。从去年8月21日港口建设动员到施工队进驻,从图纸设计到招标拍板的复杂程序,过去会拖上至少个把月,但在钦州,只用了两天时间。从海岸到填海作业点,6公里长的泥巴路,走一趟要3个小时,用一周时间完成硬化施工后,只要5分钟人员物资就能抵达现场,施工效率倍增。
北部湾速度凸现在一个个举足轻重的大项目中。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1000万吨炼油工程,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项目,全部投产后钦州的财政收入将翻番。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设备——裂化反应器组装试车,正常时间最短也是1年,但在这里3个月就被全部拿下,创造这一新记录的是平均不到35岁、来自全国各地石化战线的450名年轻的行业精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有效加快北部湾沿海港口和工业园区建设速度,2007年以来,广西已经组织进行了两期沿海施工大会战,共63个大项目轰轰烈烈展开,普遍提前工期,领衔项目的主力军全部是年轻人。
青春热情助推国际化
26岁的年轻姑娘李小艺记不清自己一年中要哭几次,又要被真诚地拥抱多少回。她是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的年轻老师。
在团中央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9月,团广西区委下属的广西团校挂牌成立了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该院办学宗旨是举办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培养了一大批熟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东盟青年干部。
因为外语水平突出,李小艺在几百名竞聘者中胜出,走上学院的讲台,并担任班主任,与来自东盟各个国家的青年干部朝夕相处。
与以往国家规划开发的经济特区不同,北部湾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国际化的使命——要成为将于2010年建成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这一贸易区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目前排在世界第三,而目标则是世界第一。
对接融合,形成双赢,首先要有良好的氛围,高层的互信与民间的往来同等重要。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挂牌时,中国-东盟双方的高层往来虽然没有停止过,但由于交通条件、战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民间长期缺乏交流。其结果令人惊讶——李小艺告诉记者,很多东盟学员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几乎是零,或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对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陈旧印象,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模样他们无法想象。文莱、老挝和新加坡的学员们到来时,竟然随身带着大米,怕吃不饱饭。
一座广西壮族自治区厅级以上干部进行政治学习的专用楼,直接划拨给了国际青年交流学院,作为东盟青年朋友在中国学习生活所用。大楼设施考究齐全,基本相当于四星级酒店的配置。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往返差旅费在内,一切学习生活费用全免。
无论是每一期开班时高兴的迎接,还是结束时不忍离别的洒泪送行,荡漾的都是跨越国界民族、消除偏见误解的国际友情。记者采访时,今年最后一期研修班刚刚结束,教室里留下的一张张学员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照片,令观者无不动容。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东盟青年友人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人的友好和善意,也看到他们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时的专注投入。年轻的中国老师则被他们亲热地称为“妈咪”,师生关系亲密无间。
面对中方的真诚,东盟国家的回应非常热烈。各国都精心挑选优秀的、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干部前来学习,从当初的10个、15个,逐渐增加到每国每年30个,大家共同的呼声是“多多益善”。
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陈胜辉与很多在学院学习后归国的东盟青年都成了好朋友,为许多重大双边合作项目穿针引线。比如泰国学员组织泰国青少年参加中国夏令营,越南学员成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级官员。在陈胜辉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到200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也派出学员前来学院学习。至此,东盟十国无一落下。
从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生发的国际友谊荡漾开来,涟漪阵阵。每期学员,都是由各国副部长以上的高官亲自送到中国。各国的国家级领导,如柬埔寨首相、越南总理等,只要到南宁,必然造访这里。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揭幕后,到学院看望本国学员,更是东盟国家领导人参会期间少不了的一项议程。
短短5年间,这里共举办了14期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先后培训了10个东盟国家的500多名青年干部,2007年,该学院获得首届“亚洲青年奖”,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组织。
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只是广西青年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几年来,在北部湾国际化发展友好氛围的形成和推动中,青春的热情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动力。
在广西民族大学等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基地,外国语学院这几年招生年年红火,青年人加快了学习的步伐。学校规定,原则上最长的留学时间是一年,国外实习时间最长是半年,但很多同学申请的实习时间是两年!大家的共同愿望是通过在东盟国家更长时间的学习,尽快突破语言文化障碍,做中国与东盟交流的合格使者。
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化发展的最大支点和平台。每年为这一平台服务的,有近3万名优秀的志愿者和博览会秘书处专职的年轻干事。他们确保了东盟和国际友人在中国感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和真诚的友谊,周密部署了温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友好会晤的几乎每一个细节;他们不辞辛苦,一一打通与东盟10国直飞的国际航线;在他们的努力下,博览会参与国的国旗从11面增加到现在的43面,国际影响迅速扩展……
曾在崇左市工作的团广西区委副书记廖立勇,难忘众多越南友人在中国龙州洒下的感激泪水。正是在崇左团组织的积极倡导和直接参与下,2004年,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斥资300多万元修建了“龙州胡志明展馆”。这里,曾是越南国父胡志明同志长期从事越南海外独立斗争的地方,龙州的人民群众曾给他巨大的支持和援助,长期以来,这一珍贵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挖掘。建馆4年多来,该馆已经成功承办了两届“中越友好会见活动”,接待了近百名越南高级官员。在团中央的扶持下,该馆已经成为目前中越两国唯一集中反映中越传统友谊的专题展馆,成为越南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开展“胡志明足迹之旅”等革命传统教育的海外基地,仅去年一年就接待越南青少年近两万人次。
用红树林阐释的青春理性
矗立在钦州蔚蓝色海岸边的发电厂烟囱,曾让到此参观的人们有过共同的错觉——是电厂停产还是尚未开工?因为高耸的烟囱似乎冒不出一点烟尘。电厂的专家为我们揭开谜底,这里应用的是世界领先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烟囱冒出的是肉眼很难看清的达标排放的无色烟气。
国家批准的北部湾发展规划中,生态区建设面积占到总国土面积的35%,十分令人关注。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和项目更是在规划上一一列举出来。记者走访的一个个大项目,如电厂、纸浆厂、石化炼油企业等,都把治理污染最新技术的应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但了解内情者都很清楚,要消除环保与发展的冲突,不是件容易事。
防城港市中心的渔洲坪滩涂曾生长着约6000亩红树林,现存面积3500亩左右,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红树林区。1993年防城港建市后,曾将包括市内红树林区在内的大片近海规划为工业用地。幸亏在随后的环境评估中被发现,红树林才免遭灭顶之灾。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张英至今难忘,为保留这片红树林,她与当地有关部门反复“拔河”,最后的决断性会议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到下午2时。
坚决遏止住红树林被蚕食的势头,使北部湾发展探索出兼顾生态文明的新路。由团广西区委联合有关部门推出的“保护母亲河——生态北部湾青年行动”应运而生。
活动在今年4月推出不久,刚到广西履新的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率先响应,以个人名义认捐种植一亩红树林,使这一活动的影响力迅速提升。据团广西区委书记全桂寿介绍,这项行动的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在广西北部湾1595公里海岸线上建设一条宽20米至30米,比较完整的、具有较强防护功能和景观效果的绿色长廊,争取获得企业捐赠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建立泛北部湾青年绿色长廊建设基金;建立中国-东盟青少年海洋环境、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基地举办中国-东盟青少年环保论坛等环保主题活动,组织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赴东盟国家赠种红树林……
共青团的号召迅速得到更多年轻人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在北海,今年5月24日,2000多名青年志愿者齐聚大冠沙,种植红树林新苗两万株,占地约110亩。
在钦州,团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到沿海的三娘湾开展认养植树活动,诸多青年团体及外国友人纷纷来电来函,表达了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目前,已有包括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青年团体和自治区内100多个单位、企业及100多个家庭1500多人到钦州,认养植树1000多棵。
在防城港,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13年前曾险些被砍掉的渔洲坪红树林区喜添4000株红树林幼苗。广西海警第二支队的退伍战士,以种植红树林的实际行动作为告别军营的最好纪念。
他们依然年轻充满向上的活力
11月24日是钦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奠基开工的日子。但此前半个月,连续发下去的39个文件,都可以编一本书了,十几个合署办公的相关机构却没有什么动静。一贯做事稳健的钦州市市长张晓钦火了:以既定的奠基时间为准,倒计时检查各环节进度,倒逼问责,谁完成不了拿谁试问。
结果可以想象,到11月24日这天,一切顺利,寄托着钦州市技术人才培养希望的职业教育中心如期破土动工。
今年40岁的张晓钦已经不算年轻了,但他用年轻人干事的魄力和冲劲儿,改良效率低下的旧机制,扭转当地一些官员身上残留的衙门气和拖拉作风,让过去看起来很难办成或短时间不可能办成的事情,迅速变成现实。
比张晓钦年长的钦州市委书记汤世保是个在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越干越瘦”的领导,从副市长到市长、市委书记,官越当越大,却老是胖不起来。熟悉他的人知道,汤最喜欢干的事情是下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从来没有午休,别人悠闲地休息的时候,他经常奔波在下基层的路上。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事无巨细,他都会亲自过问,特别是一些涉及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因为常年将心血放在工作上,汤书记很少顾家,他身边的人知道一个别人很难相信的小秘密:他竟然经常会忘掉家里的电话号码。他在一篇写给家人的文章中,很愧疚对妻子儿女付出太少,文字真切,看后令人落泪。
汤书记工作起来也完全是年轻人的样子,除了在基层调研时表现出“拉练”的作风,跑项目谈合作时,他经常会广西、北京、上海当天来回,风尘仆仆,为的是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不失礼于远方任何一个投资者。
汤书记骨子里有股年轻人的倔劲儿。刚到钦州任职的时候,赴省城南宁开会,因为钦州地方小,经济落后,很少有人搭理他,他心里很生气,但他“化气愤为力量”,回到钦州向干部们诉苦水,吐心声,激励大家共同上进,让钦州的经济早日发展起来,让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个钦州人早日扬眉吐气。
在钦州、在北海、在防城港、在南宁、在崇左,当我们感受着众多正为建设北部湾添砖加瓦的年轻人的青春朝气时,那些已经并不年轻却依然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们,同样让我们怦然心动。自治区副主席陈武,一个看上去和蔼可亲的老头,一说起过去的封闭和愚昧,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但一展望未来,总是信心十足;南宁市市长黄方方,已经在自治区的两个厅局和3个城市担任过要职,今天依然充满激情,他悄悄地告诉记者,经常忙得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崇左市委书记崔智友,一个北京来的挂职干部,却下决心要在边疆干一辈子,无怨无悔……这种特别的青春活力,因为稳健和经验的积淀,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引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