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管是主观因素的差异,还是内心隐藏的排斥力量的存在,归根到底,都是利益在起调节作用,都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正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基本的就要从真善美做起,要真心,要善良,要有美德。
正文
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所谓社会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性。人与人之间经常性的普遍性的交流交往,就形成了社会。由此可见,关系,社会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大学同学不如高中同学、战友关系亲密”,“将来真正帮你的人,还是高中同学、战友”,这些似乎合理的评论,似乎已是大家的共鸣。但是,大学同学关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初等关系。良好的大学同学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基石。
那么目前,我国大学里同学关系是怎样的呢?影响我国大学生同学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关系更好呢?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总共调查321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同学关系还是可以的,同时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有点冷漠。其中,影响同学关系的因素有: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太短(23%)与区域文化不同(21%)这两个因素占的比重最大,其他的因素还有同学信任度低(13%)、各方面竞争导致隔阂(9%)、争权夺势导致隔阂(8%)、人生目标不同(7%)、自我宽容度欠缺(7%)、家庭背景(4%)、家庭贫富程度(4%)、个人爱好不同(4%)等因素。
若把这些因素进行分类(除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太短外<有争议>),主观因素的比重为48%,客观因素的比重只为29%。显而易见,影响大学生关系的原因,主要是主观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主观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决定着自己的人际关系。可见,片面的所见所闻、不合适的所想所做,对人的社会关系、未来发展有多么大的阻碍作用;真实的所见所闻、积极的所想所做,对人的社会关系、未来发展有多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得,提高大学生的主观素质,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已是十分必要了。
若把同学信任度低(13%)、各方面竞争导致隔阂(9%)、争权夺势导致隔阂(8%)、自我宽容包容度欠缺(7%)、家庭背景(4%)、家庭贫富程度(4%)等占45%的因素分为一类,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是属于隐藏在大学生内心的那种排斥力量。也就是说,这种排斥力量,驱使你一见到他就讨厌他,就想远离他。这种排斥力量,隐藏在人的内心里,却直接影响人们对事对人的看法,进而间接影响人们的所作所为及人际关系。虽然这些因素看起来好像是客观存在的,但形式上却是主观起的作用。如对同学的要求低一些,可能信任度就会提高;从集体、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竞争、争权夺势的矛盾可能就会缓解;学会宽容,学会关心体谅别人,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不管是出身豪门,还是出身敝野,同样是学生,权利、义务、地位是同样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差异性,但生活中、学习中不必刻意在乎这些,只要是真心的,就完全可以接受。由此可见,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维方式,结果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若把人生目标不同(7%)、个人爱好不同(4%)、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太短(23%)等占44%的因素分为一类,我认为,它们完全是借口,同时也是个人私欲的体现。虽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古训,但我更看重“君子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所以个人目标爱好的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交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难道它们是客观的吗,不,它们是人们主观创造的,是人们的主观需求与要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不存在客观的交流时间长短问题。如一个男孩追一个女孩,他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和她交流的机会,寻找共同的话题,从而增加交流时间,增进关系。
总之,不管是主观因素的差异,还是内心隐藏的排斥力量的存在,归根到底,都是利益在起调节作用,都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正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基本的就要从真善美做起,要真心,要善良,要有美德。
因此,大学生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石,就要有集体团队意识,搞好和谐与团结;就要有责任感,勇于和敢于承担责任;就要有爱心,主动关心人和尊重人;就要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就要有宽容大度、载象撑船的胸怀;就要有乘风破浪、挂帆济海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