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必须有!从长安街车祸谈安全


         5月9日凌晨5点35分,北京长安街祁家园丁字路口南,一辆英菲尼迪追尾一辆菲亚特派力奥,致使前车内一家三口2死1重伤,11个小时后,逃逸的肇事司机落网。在我们强烈谴责肇事司机逃逸的卑劣行径的同时,一场关于汽车安全的反思也被推到了前台。近年以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上升,车辆事故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起恶性交通事故让人们意识到,在路上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突如袭来的意外,而当意外来临的时候,仅仅靠注意个人行车安全已经不够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汽车安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

        让我们来回放一下长安街车祸的现场,当时被撞的两厢菲亚特整个后备厢几乎都没了,两厢车好像成了一厢车,车里的安全气囊并没有打开,车后部似乎也没有看到防撞梁……很显然,车身本身的设计、质量和构造与这起事故直接相关。另外,事故中司机没有系上安全带,小女孩没有自己的儿童安全座椅也与这起事故的惨烈程度直接相关。当然,并不是说如果此次事故中换成三厢车就更安全,其实,碰撞结果并不取决于是三厢车还是两厢车,目前,国家有非常具体的现行碰撞标准,如侧面标准等,按照现行碰撞标准开发出来的车,在同样事故中,无论是两厢车还是三厢车,结果应该是一样的。真正碰撞的结果取决于这款车本身对于安全的考虑,即从结构、材料以及主、被动的安全装备等多方面的设计。

        必须指出的是,车祸中的菲亚特是一款比较老的产品(1996年178平台派力奥),以现在的安全设计理念看这款上世纪的车型,不难看出它的确存在一定的安全设计缺陷,如没有增加相应的安全梁措施,包括吸能框架等。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前后防撞梁和四门防撞梁只是车辆安全的一部分,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一款车的安全水平,一辆车的安全性还和它的车体结构有很大关系。前面谈到在此次事故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菲亚特车配置了后防撞钢梁,而现在的设计则在这些方面有更多更优的设计,比如Fabia晶锐、POLO两厢、福克斯两厢等都有合理配置的粗大防撞梁,更坚固的车身结构,更多的气囊以及更好的车身用材。

        按照概率统计,大多数车祸中需要车体结构发挥作用的比例不大,更多的则是简单、较轻的碰撞,在这些情况下,前后和侧面防撞梁所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就很重要了。防撞钢梁本身需要刚柔相济,“刚”是粗大的钢梁自身刚度很高,“柔”是有吸能模块,这二者可以在碰撞的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吸收撞击力,保证车尾尽量少的变形以保证车身后面的车体结构完整,如果实在抗不住冲击力再把能量传递到车舱结构。而如果发生的是撞击力很大的事故,在没有这个横梁来起到初始吸能的作用的时候,就相当于少了一道防线,撞击力直接释放到只有几十公分的尾舱的话,那么怎么指望尾舱能充分吸收撞击力而保护咫尺之遥的后排乘员呢?因此,无论撞击事故大小,有无防撞梁都有可能让碰撞的结果截然相反。

        现在的设计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以Fabia晶锐为例,它结构复杂的前后防撞梁几乎长及覆盖到整个车轮部分,还含有防撞缓冲模块,尤其是后防撞梁的设计独到,Fabia晶锐采用的不是通常的水平平放是斜着安放的方式,显然能够承受更大范围的冲击并保护更大的面积。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长安街的这次事故中,如果菲亚特车换成了Fabia晶锐等更新设计的车的话,多出的那道防线很有可能就救了这一家三口了。

        点评:通常一辆车的安全配置包括主动安全配置和被动安全配置两大类。简单来说,主动安全配置就是(主动去)预防车辆发生事故的安全配置,例如常见的ABS、EBD、ESP等。而被动安全配置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尽量避免车内人员被伤害的安全配置,例如常见的安全带、气囊、防撞梁等。怎么做才更安全?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我们汽车厂家多思考。

  

  授权状态:本文已经授权搜狐网独家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