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刊主题为山寨。山寨与山寨文化今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再写这样的文章,本身感觉就有些“山寨”。一个话题都被人说烂了,再硬着头皮狗尾续貂,难免不 会人云亦云。
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一词,已经成为草根的代名词,之所以称之为“山寨”,有占山为王和正规品牌“分 庭抗礼”的味道。从山寨机到山寨明星,“山寨”一词不仅流行,而且含义也从原来的商业产品范畴逐渐扩展到诸多方面,略带巧合的雷同,刻意模仿的恶搞,只要内 容带有一定娱乐元素,都会被灌以“山寨”之名。
概括地说,山寨文化就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其人 之道还至其人之身的策略和思维。
后发优势理论的代表者美国经济学家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不再是像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后来者具备 了在许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是后来者跳跃过先行者必须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时间;第四是后来者通过先行者所取得成就的认识,看到现代化前景从 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并树立信心;最后一个优势是后来者能得到先行者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但是,后发地位也存在着本质性的劣势。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竞争的游戏,谁占得先机,谁就取得莫大的优势。早先加入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或领先企业,已跑出很远 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把绝大多数国家或中小企业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一历史性与现实性高度统一的状态决定了后发国家或企业,在开始走向现代化时便已处于明显 的劣势地位。在规模、技术、资金、人才、机制等各领域,呈现出显著的落后状态,并且在追赶的过程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发达国家或领先企业,总是会对后 发国家和企业,采取战略遏制的对策,设置重重门槛,制定不公平竞争游戏规则,让马太效应放大并持久化,最终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格局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后发者往往可实施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路径,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一是模仿,率先模仿就是创新,以缩短追赶的时间;二是低成本,用低价竞争 赢得利润空间;三是另类,用非常规战术挣脱规则束缚,颠覆现有秩序。正因如此,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规律。不仅是中国特有,也不是现在才有。每 一个历史阶段,总会有一些后来者通过学习模仿,甚至极端到告假抄袭,来摆脱落后被动局面,实现快速成长。日本在近代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山寨现象比比皆是。
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百废待举。受其经济现状和国际地位的制约,日本的山寨之风盛行,当时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口碑跟现在可是判若两人,日本 货基本就等于假冒伪劣。美国占领军在投掷原子弹的愧疚心理影响下,为日本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大量便利。美国提供设计向日本订购大批铅笔,可日本交的货居然是 两头有铅笔芯,中间却是空的。但这样的阶段很快过去,自六十年代后,日本产品就以自主创新,制作精良,质量上乘享誉世界。
因此,从历史的眼光看山寨文化,做为一种经济现象,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后发企业挑战市场垄断,挣脱强势企业的控制,寻求自身成长的比较优势, 颠覆传统行业潜规则,为消费都提供更多选择机会,而有着草根创新、民间智慧的“非主流”积极意义。但是,山寨本身不可能创造卓越,如果对其没有足够的理性 判断和扬弃,在突破原有秩序的同时,也可能会丧失宝贵创新精神,而使得我们永远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无法实现自我超越,进而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基因中,注 入投机取巧和漠视规则的病毒。